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8月10日,隨著10枚禮炮的升空,10余名太陽能行業內的頂級專家拿起鐵鍬鏟下第一鏟土,這標志著國內首個槽式太陽能熱發電設備生產基地——北京中航空港通用設備有限公司槽式太陽能熱發電項目正式落戶湖南沅陵縣工業園區。
小縣城占先機
槽式太陽能熱發電設備生產項目落戶沅陵創造了數個第一: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是第一次將槽式太陽能技術從技術變成產業化;第一個承擔槽式太陽能熱發電設備生產項目的縣級行政區域。
正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中心主任喜文華在當天舉辦的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所言,小縣城做起了大文章。
新能源如何低成本
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帶來巨大挑戰,能源問題日益成為制約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行“陽光計劃”。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全社會普遍關注和積極開發,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技術逐漸成熟。不過,實現太陽能光熱轉換的聚光接收器能否做到高效率、低成本,是太陽能熱發電能否實現商業化的關鍵。
為此,中科院院士蔡睿賢指出,發展新能源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問題,不妨用經濟的傳統能源補給新能源的高成本,慢慢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廈門大學能源經濟與能源金融研究所所長何曉萍認為,發展太陽能熱發電不能太快也不能太貴。
發展光熱發電需要政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吳達成說,作為太陽能發電利用的兩大技術流派,光伏與光熱并無孰優孰劣之分。從國際上看,每個國家也都是根據自己的資源條件和戰略需求進行側重發展。
今年夏天,與迄今為止最大的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280兆瓦)同步啟動的是,國內首個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50兆瓦項目從幕后走向前臺,光熱發電的“盛宴”正式“開席”。
特許權招標是中國政府賴以尋找市場定價的方式,過去7年,中國政府正是用若干次招標發現了陸上風電的合理價格,并在去年7月底出臺了相關政策,把全國陸上風場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并對每類風能資源區實施固定的風電標桿上網電價。
“熱發電要健康發展,國家政策很重要,上網電價及政府補貼政策一定要出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認為,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完全可以效仿光伏及風電產業的發展路線圖。(記者 盧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