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正在試圖向主要的公共建筑推廣這套監控系統。除了老建筑的改造安裝,對新建筑的要求是帶有強制性的。
包括市政大廈在內的上海市政府機關辦公樓,已經全部安裝了節能監測系統,數據交由交由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進行統計和審計。
對普通公共建筑能耗的審計,正在進一步推廣。為了監控上海大型建筑的能耗情況,建科院把房管局和電力公司的數據庫聯合在一起,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在上海有上千棟,他們每年的能耗多少,通過電力公司聯網,就能查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足夠的數據統計,可以以此為依據,設置公共設備的用電定額。就可以像水價一樣,分階梯向公共建筑收取用電費用,促進節能。
在統計的基礎上,一些大型商業建筑開始主動減少自己的能耗。最近,上海卜蜂蓮花超市近十家門店和建科院簽訂協議,希望通過改造減少照明投入。改造資金由建科院下屬節能公司投入,預計將在明年完成施工,減少的耗電投入,將按比例分成給建科院。這種以商業方式運作的節能模式已經在發達國家被使用得比較成熟,被稱為合同能源管理。但在中國還不多見。徐強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接到的首個訂單。
購買“碳補償”綠色出行
建筑節能只是低碳的一部分。交通和產業規劃,同樣是可能對碳排放產生巨大影響的因素。
不久前,多個機構研究發布的《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提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的2020年中國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中,提出超過九成上班族花在上下班的合計通勤時間應小于1小時。上海顯然不滿足這個要求。這座城市可能擁有中國最大規模的通勤白領。他們每個上下班高峰期匯聚在一起,共同制造出全國最擁堵的地鐵。
可以確定的是,低碳并未深入到具體應該怎么做的階段,發展中國家還沒有成熟的低碳之路。
明年舉辦的世博會,成為政府宣傳低碳的一個窗口。上海世博向全世界發出了“綠色出行看世博”倡議:國內、外長途參觀者,若要乘坐飛機,建議直接或間接購買碳信用額度,抵消因飛行所產生的碳排放;長三角周邊的中短途參觀者,建議優先選擇火車、輪船和長途客車;若周邊地區參觀者需要自駕車出行,建議采用停車換乘方式……總之,盡量減少私人汽車的使用。
美國環保協會和世博局共同設計的綠色出行計劃,還希望通過個人自愿購買碳補償,來減少碳排放。協會中國項目部經理張靈鴿向記者介紹,他們正在計劃擇點興建世博綠色出行林。每個人可以上網計算自己用不同交通方式增加的碳排放,并且可以在線購買碳信用額度,這些額度會被換算成綠色的樹林。
這是一個看似前衛的環保計劃,寄希望于公民的自覺。
更積極的計劃包括,這座城市還設置了三個待開發區域,作為低碳城市的示范點。以農業和林業為主的崇明,不發展工業,成為低碳島嶼;二是,大飛機項目的所在地———臨港新城,要發展成重裝備的低碳產業區;三是,一個新的商務區———大虹橋商務區要作為低碳經濟試驗區。這些計劃偶爾會見諸報端,但迅速被淹沒在城市需要快速發展產生的信息海洋里。
或許和中國其他環境問題相比,氣候變化顯得沒有那么尖銳和突出,但它在未來或許會以政治談判和改變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的形式,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
似乎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貢獻。但,低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塑城市形態,改變社會。我們還不得而知。 楊傳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