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糾結不僅令他本人寢食難安,連家人也覺得壓力重重。這個時候,連夫人和弟弟都被調配出去籌資。
“我平時很少向人家借錢。但那個時候,時間很緊,于是叫我太太和我弟弟飛回溫州,一天借到一百萬現金,用一個麻袋裝著飛到上海,按時付清了木材款。”他說。
風波之后,盧偉光總共損失1500萬,雖然代價很高,但盧偉光有了收獲,巴西業界風傳“上海安信講信用”,盧偉光的友善獲得了豐厚的回報。150多個原木鋸材廠由此建立了深厚的交往。
把握服裝潮流脈搏
在盧偉光賣出第一塊地板的時候,劉光華正在意大利拍照片。
為什么劉光華不用心打理自己瀕臨倒閉的服裝店,而是每天晚上都在街上拍沿街櫥窗的服裝?
“服裝最漂亮的東西就是最顯眼的地方,所以我們就從馬路邊上可以看見櫥窗里那些東西是我要的東西,就拍一些,帶回來。”
很長一段時間,在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和中部佛羅倫薩的街頭,人們時常發現一個拿著相機的夜行人反復穿行于大街小巷,他總是行色匆匆,卻每每在服飾櫥窗和門臉前駐足和拍攝許久。劉光華一連數月拍回來大量的流行服裝照片。他開始潛心研究流行服裝的款式,那一段時間,他買的衣服也特別多。面料、做工、樣式、袖口甚至鈕扣,他都看得十分仔細,逐漸地,劉光華看出了一些名堂。
小店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然而劉光華并不滿足于眼前的這一切。他聘請了自己的意大利設計師,緊緊把握服裝的流行趨勢,設計出了意大利人真正想要的服裝。
“開始就是一定要做的東西是他要的衣服,如果做的不是他要的衣服,我們吃虧的是自己,所以你必須要有所了解今年流行的趨勢,或者流行的款式,或者流行的面料,我們必須找那些名牌店,那些大的公司,所以去看了以后回來才會留下定單的。”
由于款式新穎、價格便宜,服裝訂單像雪片般紛至而來,生意很快成倍上升,對于還未到而立之年的劉光華來講,夢想仿佛觸手可及了。然而這個來自于中國溫州的年輕人卻并不知道就在他距離成功的一步之遙,等待他的是一個猝不及防的巨大陷阱——他接到了一個幾乎讓他再次前功盡棄的訂單。
距離劉光華加工場幾百公里的一個意大利人,下了個相當于100來萬元人民幣的訂單。在當地,有個習慣,一般下午拿服裝加工材料回來,當天要趕好,次日一早就要把貨送到客戶公司。因此,當時為這批貨,劉光華臨時組織了大批的中國裁縫師,趕貨到半夜,還要裝上車送到他家門口,然后睡在門口,等對方上班卸貨。
“當時意大利人給我開了張100萬的支票,我們就興沖沖地回來了。沒想到,最后,竟然一分錢都沒收到。原來,這個意大利人給我們開的是‘兩期支票’,相當于兌現期限兩個月。然而,我們去兌現的時候,第一個月沒錢,第二個月沒錢,第三個月他申請公司破產,所以我就收不到錢了。”
這筆訂單讓劉光華損失了100多萬。劉光華說這是他人生之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也是最大的一個教訓。那段時間他幾乎沒有了給工人發工資的錢,然而這樣大的打擊并沒有讓劉光華倒下,他反而更加沒日沒夜的辛苦工作。
在歷經艱辛與磨礪后,1996年,劉光華終于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條件的發展之路,創立了光華貿易公司。年貿易額迅速上升到1億多美元,事業如日中天。2000年,他再接再厲,進而創辦了意大利羅馬光華集團,出任董事長。隨后,光華集團在德國法蘭克福又創立了分公司。
劉光華最終尋找出了國內外市場的差異,在溫州建廠,一個是把國外的品牌拿回來貼牌生產,第二個是將來買意大利的品牌,直接回國生產,把國內的市場做大。
現在光華牌服裝不僅有了固定的銷售渠道,新客商也常會慕名而來,劉光華只要坐在家中就能收到從網上傳來的訂單。但劉光華仍懷揣一顆不安的心,現在只是做服裝批發,他需要一個更大的野心,正是這個野心給了劉光華動力。
也就是如劉光華這批人的闖蕩中,中國的商品全球化加速了進程,溫州的鞋服制造業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牽線、擴張,形成了后期聞名全國的鞋服加工場。
試水海外融資收購
劉光華成功了。盧偉光卻發現問題了。
與巴西商人的蜜月期過后,盧偉光發現,木材總量有限,安信買得越多,其它人就買得越少,少買的人為了多買就會加價,如此往復,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在2002年,他收購了兩家巴西木地板工廠。但他很快意識到,光有工廠遠遠不夠,最根本的是要擁有森林。只有打通產業鏈,由地板生產商升級為木材供應商,才能解決后顧之憂。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