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
多措并舉熨平市場波動
環保部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國家在部分省、市開展了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先后將江蘇、浙江、天津、湖北、湖南、內蒙古、山西、重慶、陜西、河北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列為國家排污權交易試點省份;此外,廣東、山東、遼寧、黑龍江等10多個省份也在省內進行探索。另據環保部規劃研究院統計,全國已有過半省市試行排污權交易。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11日表示,“據了解,一些試點地方出現有買無賣,市場冷清的局面,還是比較普遍的。目前區域性的小市場都有惜售的現象,隨著市場規模擴大,這種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北京環境交易所上述人士解讀稱,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排污指標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具有較強的稀缺性,另一方面說明當前排污指標的價格較低。該人士對此表示樂觀,“由于排污指標的稀缺和價格高昂,將使得高耗能高排污企業不再具備競爭優勢,從另一個角度也促進了企業的生產工藝改進和轉型”。
但上述接近環保部決策層的權威人士則表示,隨著國家環保政策日益嚴格,且工業化、城鎮化對環境容量的需求越來越高,一些企業意識到,未來排污權交易配額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就寧可像房地產商一樣“捂盤惜售”,這時候國家就要像推出保障性住房一樣,拋售預留指標來緩解需求,避免交易價格畸高。
對此,劉炳江曾表示,“十二五”期間,針對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4項污染物,國家均預留部分指標,“市場失效后,極有可能引發排污權交易價格的過高過低,此時國家將拿出部分預留指標用于調節市場價格”。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除拋售預留指標外,“指導意見”還通過政府指導價格來熨平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價格波動。另外的方法還有:單一集團內部可以跨流域、跨省份調配內部配額;國家可以回購被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產能所附帶的配額,用作預留指標。
受惜售影響,賓暉表示,目前排污權交易的活躍市場尚未形成,且基本上集中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交易還很少。他表示,一般的企業如果想要購買卻遇上對方惜售的時候,他們還是希望政策方面能有更多的激勵措施。
“企業希望指標會寬裕一點,這樣一來可以平抑市場價格,還可以為其擴大生產留下足夠空間。但排污權交易的設計初衷,在于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而不是讓其隨著企業規模無限擴張。”賓暉說,經濟性和環保性構成了一個矛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