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估計,這次哈藥總廠僅污水排放一項改造,就至少需要4000多萬元人民幣,“全部改造完成,怎么也在1個億以上。”
《制藥行業水污染排放標準》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執行。按規定,新建(改/擴建)制藥企業或制藥設備于2008年7月開始強制執行新標準,而現有企業或設備也必須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標準看齊。根據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的預計,制藥工業為達到這一標準需投入數百億元的環保資金。
哈藥股份在公告中稱,近年來,公司已累計投入4億元用于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主要建設了廢水預處理及污水處理、氣味、鍋爐煙氣、噪聲等各項污染處理設施。每年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約5000余萬元。
在2010年的年報中,哈藥股份稱,報告期內公司為推動減排及清潔生產,新投入約1960萬元用于廢水、氣味、煙塵、二氧化硫減排等方面的治理。而關于“制藥總廠氣味綜合治理項目”的預算則是356.68萬元,當期投入157萬元。
相對于2010年1960萬元的環保投入,哈藥股份當年的廣告費用可謂驚人,達到5.4億元。2008年、2009年哈藥股份的廣告費用均在4億元以上。
在業內,以黃金時段廣告投放為顯著特色的“哈藥模式”至今仍是醫藥營銷的典型范例。哈藥六廠的廣告轟炸模式一度是其他產品競相模仿的對象,醫療保健品領域迅速刮起“哈藥模式”。時至今日,盡管哈藥對廣告的倚重有所降低,但哈藥在廣告投放上的大手筆一直都令市場印象深刻。
然而哈藥總廠仍在“哭窮”。去年11月,有居民在黑龍江省環保廳網站上詢問“‘哈藥怪味’何時了”,黑龍江省環保廳引用了哈藥總廠自撰的材料進行回答,結論是“搬遷是解決氣味問題的根本辦法”。哈藥總廠稱,由于異地建廠的投資巨大,原料藥產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預計投產后2年至3年內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極易造成企業處于虧損境地,造成企業無法生存的后果。”該公司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在新廠址選擇問題上給予各方面政策支持。
資料
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始建于1958年,目前已發展成為以生產抗感染藥為主、以粉針劑、膠囊劑和片劑為最終效益的大型綜合性制藥企業,年銷售額近50億元,位列全國醫藥“百強企業”。
哈藥總廠院內有綠樹、花草,給人的感覺非常環保。在廠區內路邊還豎著一塊牌子寫著企業的核心理念:做良心人,制精品藥,追求人類健康。企業宣稱以“品質至上、追求人類健康”為企業理念,以“厚德載物、兢兢以強”為企業精神,以“質量至善、服務至美”為經營宗旨。
聲音
執法失職的鏡子
很難想象一家以“做良心人,制精品藥”自詡的企業,竟然以這樣的姿態“踐行”著自己的環保義務。廣告吹得再響,一回到違法排污的現實,便露了餡兒。哈藥總廠傲慢排污的新聞,遠比滿天飛的商業廣告更有力:一家連最基本的法定環保義務都不肯履行的企業,其公信力可想而知;一家時刻傷害著周邊居民健康的企業,又怎么可能真正關心病人的健康?
沒有執法者的縱容包庇,就不會有污染者的傲慢猖狂。哈藥總廠如此明目張膽地偷排亂放,當地環保部門不可能毫不知情。事實上,2009年8月,《人民日報》就曾對哈藥總廠“怪味擾民”一事進行過報道;黑龍江省多位政協委員更是連續兩年聯名提案。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撼動哈藥總廠肆意排污的“特權”。
毋庸諱言,這又是一起類似紫金礦業那樣的惡劣污染典型。因為哈藥總廠是全國醫藥“百強企業”,是當地的利稅大戶,所以執法部門就對其格外關照法外開恩。殊不知,越是知名企業越應做好表率,越是利稅大戶政府部門越應嚴格要求。因為對社會公眾來說,他們完全有理由對知名企業提出更高的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而對政府部門而言,連知名企業都管不好又怎么有公信力去管其他企業?知名企業的惡劣環保現狀,其實就是當地環保部門執法嚴重失職瀆職的一面鏡子。
環保指標為何屢遭漠視?這是因為,在以GDP為中心的落后發展觀作用下,污染企業的污染行為不但無損于官員政績,反而是污染得越多GDP越高,政績也就越大。哈藥總廠的傲慢污染,很大程度上昭示著這種舊有發展理念的延續。所以,在哈藥總廠違法排污問題上,追究企業違法責任之外,還要追究地方政府瀆職責任。一言以蔽之,國家環保法規必須得到尊重,周邊居民健康利益必須得到維護,傲慢排污的哈藥總廠當要嚴懲,失職瀆職的監管部門更需嚴查。(盛翔)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