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10年,上泊村又投資了200萬元建成了沼氣站二期工程,未來將可以滿足3000戶農戶的用氣,形成"沼氣-養殖-種植"于一體的循環農業綠色產業鏈模式,切實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
江蘇
怎么走出養殖污染困局?
蘇南地區實行無害化集中處理、資源化集中利用
中國環境報記者 閆艷 高杰 見習記者 范圣楠 李莉
位于江蘇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近年來不斷崛起的現代化畜禽養殖業,一方面保障了市場供應和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卻成為環境污染的源頭。在傳統養殖業向現代養殖業升級中,如何走出環境污染的困局?蘇南地區在規模養殖污染減排方面進行了積極創新與探索,給人們帶來了一系列思考與啟示。
牛糞變成有機肥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污染問題困擾著江蘇省的現代畜牧養殖業。一項調查顯示,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的COD指標中,來自農村的面源污染占到了40.2%,畜禽糞便造成的環境污染已成了繼工業污染后的另一大環境問題。
養殖業的污染問題還是要通過養殖業自身的轉型升級來解決。江蘇省農林專家介紹說,在已形成規模化養殖的基礎上,必須依托多種技術手段,實施畜禽有機廢棄物集中處理,再通過市場機制開發商品有機肥,為養殖業污染"減負"的同時減控農業化肥使用,進而構建一種變廢為寶的"大循環"模式。這就是蘇南地區探索"無害化集中處理、資源化集中利用"的治污路徑。
"以前20元1噸請人拖走,現在20元1噸到外面去收。"江蘇春暉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新代向記者介紹說,以前視為污染物的牛糞,制成有機肥后非常暢銷,每噸售價350元,還能拿到省里200元/噸的補貼。
種養循環成發展趨勢
春暉乳業有限公司將600多頭奶牛產生的糞便進行沼氣發酵,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牧草地澆灌,優質牧草又為奶牛提供了食物來源,沼渣還可以用來養殖蚯蚓,創造了種植牧草、飼養奶牛、牛糞養蚯蚓、蚯蚓糞還田的良性循環生態鏈。吳新代說:"使用沼液替代化肥后,每畝可節約成本200元以上。而養殖場每天需要30多噸牧草,現在全部實現自我供給,又省下一筆龐大的飼料成本。"
這種"園中有場、場在園中"的模式,將種植業和養殖業循環對接,既消化了畜禽排泄物,又推進了種植業品質的提升。但有關畜牧局專家指出,種養結合要走得更遠,不能單純依靠企業的"封閉循環",必須在更大區域內進行市場化配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