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說,“水污染治理”專項可能是“最難的專項”。如此龐雜、涉及面廣泛的一個管理體系,該如何構建與推廣?
“通過不斷地探索、深化對水環境特點的認識,我們意識到要解決問題必須舉全國之力。”孟偉解釋說,這包括技術、行政、法律、經濟等各種綜合性手段,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科學家與企業家聯合。
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今年科技工作會上強調,探索“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政產學研”,較之前的“產學研”多了一個“政”字,對于“水污染治理”專項來說,這個“政”就指政府一定要起主導作用。沒有政府的強有力的行政手段的推進,僅僅靠技術人員,實現的成果依然更多體現在技術突破上,難以實質性地改善水環境質量。“設計工作目標、制訂考核指標、組織產學研相結合的隊伍、投入資金、帶動地方政府聯合攻關,只有通過政府強有力的行政手段才能實現。”
突破瓶頸 減排與治污多管齊下
“十一五”期間,“水污染治理”專項圍繞“三河三湖一江一庫”等重點領域,設置了6個主題、33個項目、238個課題,截至目前,已啟動32個項目、230個課題。自2009年2月啟動,專項在重污染行業減排、城鎮污水高效脫磷除氮、監控預警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首先,重點突破了“控源減排”關鍵技術,為主要污染物減排提供支撐。針對石化、冶金、造紙等重污染行業,突破水污染全過程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了國家“十一五”COD(即“化學需氧量”,簡稱“耗氧量”)減排任務的超額完成和重點流域的水質改善。在遼河、松花江等重點流域開展示范,實現每年減排污水1.3億噸,消減COD1.1萬噸。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初步突破了畜禽養殖廢棄物生態循環利用與農村農田面源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在太湖、洱海等流域示范效果明顯。
第二,突破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深度脫氮除磷關鍵技術,為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支撐。形成了實現一級A穩定達標的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關鍵技術,膜生物反應器(M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系列工藝升級改造系統優化方案,在環太湖、環渤海等地區建立了20座示范工程,推廣應用于500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規模近1500萬噸/天,每年削減COD16萬噸,氨氮5.4萬噸和總磷1.4萬噸。
第三,突破了一批飲用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為自來水廠達標改造和應對水污染突發事件提供了支撐。圍繞建立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的水質安全保障處理技術體系和從“中央到地方”多層級的水質安全保障監管技術體系開展研究。
第四,以流域生態健康為目標構建重點流域的水環境管理體系邁出重要一步,完成了遼河、太湖、海河、滇池等十個重點流域的水生態基本調查,建立了生態系統完整性、多樣性評價方法,確定了水生態功能及保護級別,構建國家水質基準、標準的技術方法,提出了8種特征污染物的環境基準值,在流域生態流量、污染物總量控制、控制單元劃分及BAT技術體系構建方面實現了技術目標,階段性科研成果已經應用到“十二五”重點流域污染控制規劃中。
第五,研發了一批關鍵設備和成套設備,有力地推動了環保產業發展。針對水環境監測、污泥處理處置、水處理等設備國產化率低等問題,重點研發了50項國家急需的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設備,培育環保產業產值40億元。
第六,綜合集成多項關鍵技術,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奠定了基礎。在重點流域研發并系統集成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等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了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管理兩大技術體系,為重點流域主要污染物減排和水體污染趨勢得到控制提供了技術支持,支撐了重點流域的水質改善。2009—2010年,遼河、淮河干流COD消除劣V類,海河水質有所改善;太湖重污染的梅梁灣富營養狀態由中度變為輕度,劣V類入湖河流由8條減少為1條;巢湖富營養化程度明顯改善,基本遏制了藍藻水華大面積爆發;滇池外海水質明顯好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