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模式由城市向區域聯防轉變
在污染物治理目標中,除了延續“十一五”期間提出的總量控制的約束性目標外,“十二五”將新添環境質量改善的指導性目標。
記者了解到,目前,影響城市空氣質量和水體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并不僅僅是SO2和COD。顆粒物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2006年全國33.5%的城市顆粒物年均濃度沒有達到二級標準要求。有些水域的非點源污染甚至超過了點源污染,水域中氮、磷已經上升為威脅水質。
“因此在考核總量控制任務完成狀況時,還應考慮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情況,逐步推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環境質量改善并重的指標體系。”王金南曾撰文指出。
他認為,由于“十二五”期間環境壓力十分巨大,不宜對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提出過于樂觀的要求,只能提出改善環境的指導性目標,而且“總量約束性、質量指導性”的政策將延續到“十三五”期間。
這種政策模式也引發了污染物治理模式的變化。首先,現行的COD,SO2總量減排政策基本上是針對點源污染的對策,而對環境質量影響較大的農村面源污染和非電燃煤鍋爐(低矮面源)等未被有效納入,因此要實現從工業點源污染治理為主向多污染源協同減排轉變。
其次,“十二五”將推進從單一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向區域聯合防治轉變,控制區域復合型空氣污染。
記者了解到,聯防聯控的區域將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以及遼寧中部、山東半島、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臺灣海峽西岸六大城市群開始試點。
試點地區將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聯防聯控管理機制。
規劃并提出了試點地區的目標,到2015年,形成區域大氣環境管理的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建立重點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體系,重點區域內所有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明顯減少。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環保部正在研究在不同行業、區域進行協同控制的方法論,預計明年初會有結果。”環保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透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