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卡脖子”
“發展綠色經濟,一系列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集成是基礎。”投資專家劉華為本刊記者分析說,新能源發展在中國剛起步就出現危機,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新興煤化工幾乎都走過了或正在經歷同樣的歷程:高額利潤誘惑-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最終泡沫破滅。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沒有核心技術。
如中國組裝一臺風機有20%的核心部件需要進口;光伏行業的原料依賴進口,原因就是沒有生產多晶硅原料的核心技術。
“國家基礎性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總經理楊立友博士告訴本刊記者,政府應該在國家層面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在扶持現有的大型企業的同時,應加大對技術前景好、研發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另外,要提供專項資金,建立國家能源研究室,支持大學,以及私人機構的新能源研發部門,幫助其進行提高新能源的可靠性研究并攻克關鍵技術挑戰。
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在新能源這個新興產業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據我所知,全國現有風電人才中受過專業教育培訓的廖廖無幾。目前我國僅有華北電力大學一所學校設立了可再生能源專業。”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馬學祿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了擔憂,缺乏人才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風電產業雖然現在上馬快,但不久的將來一批企業也會倒得快。
馬學祿說,我國可再生能源教育、研發機構嚴重缺乏,風電生產設備基本模仿歐洲,但“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國與歐洲的自然環境差異性很大,主要表現在我國溫差大、風況較劇烈、風沙大等方面,這些研究不夠,有可能使我國風電行業受到致命打擊。
受訪專家建議道,發展綠色經濟,國家應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各新能源領域,在節能減排領域,列出科研攻關的重點,予以重點支持,以招標形式,公正、透明、公開地支持有特色、有基礎的科研機構及企業積極攻關;同時,應當注重吸引借助全球智力資源參與中國綠色經濟發展,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面向全球吸引人才、支持培育重大新技術研發應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