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經濟能否釋放出巨大潛力,決定于規劃的細致、制度的嚴密和自主技術的重大突破。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在調研中了解到,盡管我國綠色經濟已初具雛形,但從總體上看,仍存在規劃滯后無序發展、未能建立有效激勵約束機制以及自主核心技術短缺三大制約因素。接受采訪的專家指出,促進中國綠色經濟發展,需要突破這三大瓶頸。
戰略規劃“拖后腿”
本刊記者了解到,在全球綠色經濟發展浪潮引領下,國內許多地區對投資發展綠色經濟熱情高漲。但由于整體戰略規劃滯后,地區間、行業內盲目發展、重復建設問題突出,無序發展現象已出現苗頭。
自去年以來,國內許多地方紛紛推出了打造風電、光伏太陽能等新能源基地的計劃,并大干快上,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風電、太陽能等行業的過度投資。同時,各地都在加快對當地風場資源的開發,在對資源開發論證規劃不充分的情況下便匆忙上馬,或者“以資源換項目”,追求眼前的所謂“綠色”增長。產業發展缺乏明確指導,地區間發展統籌規劃,一哄而起的風險引發許多業內人士的擔憂。
一位業內人士說,中國風電增長速度迅速,但在120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當中僅有800多萬千瓦實現了正常發電,1/3處于不發電或者是發電不能上網的閑置狀態。目前已經建成的風電廠大多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至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會出現預期增長還很難說。
這其中,除了并網“瓶頸”外,國內一些風電場比預期少發電的現象比比皆是,資源勘探不充分,技術路線、設備選擇不慎重,加之“盲目圈風”、“炒買炒賣”等現象,使得許多風電場的項目投資收益低下,有限的風電資源被白白浪費。
有關專家指出,除風電外,我國的新型煤化工、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開發,由于缺乏清晰的戰略及具體的規劃指導,企業容易投資沖動、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也在盲動,使得新能源的發展既不健康,也不可持續。
如新型煤化工項目,在國家叫停煤制油項目之前,中國在建的項目有30多項,總投資達4000多億元;由于國際原油價格從100多美元大幅下降到目前的70美元左右,僅山東省就有20多家生物柴油生產廠家陷入要么繼續生產卻虧損、要么只有關閉的困境。
而國內企業蜂擁而入的多晶硅行業,目前已建成及在建的產能達到8萬噸,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大多數項目都缺乏核心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成本與目前每公斤70美元的銷售價格持平,遠高于每公斤30美元的國際領先企業的生產成本。
專家認為,對風、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的規劃,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條件,電網系統的接收、消納能力和市場容量,市場能接受的價格等關鍵因素。
其實,作為綠色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環保產業,在國內同樣面臨類似困境,盡管從1997年-2008年,我國環保產業收入總額從459億元增加到7900億元,但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調查分析表明,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困難就是缺乏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等,未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造成對其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不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