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控制中心輻射安全所原所長王作元:
“我國放射事故發生率高出美國20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北京報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放射線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醫學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中國疾病控制中心輻射安全所原所長王作元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但是如果大的對人體極易造成危害的放射源要是管理不好或設備失靈的話,就會造成操作人員傷亡,對周圍百姓造成極大的心理影響。”
在王作元看來,大部分的輻射事故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設備連鎖裝置帶病運行,操作人員不按規范操作、放射物質在運輸、保管、儲存過程中疏忽大意發生丟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放射事故發生率,美國每年、每萬枚放射源約為0.25次,而我國約為5.6次,要比美國高出20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王作元說。
“河南鈷60事件既有設備帶病運行的因素,也有人員操作失當的因素,更有對事故發生后處理不力的因素,因此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比如夜里2點發生的事故,沒有當夜進行處理,反而在層層匯報的等待中發生了越來越棘手的情況。對信息總不能作出正面的回答,加上人們基本防護知識的缺乏,自然都會引起人們的恐慌。”
針對人們的談輻射色變,王作元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可不必過于恐慌。很多時候事故本身沒有那么大,但是受心理因素的影響,事故就被成倍地放大了”
“關于輻射產生的效應分為兩大塊。”王作元說,“一是確定性效應,只有超過一定劑量值才會發生,后果可能是眼晶體混濁、明顯口腔潰瘍、掉頭發、皮膚燒傷、腦型、腸型放射病,甚至死亡等。另一種是隨機性效應,主要指的是癌癥發病率的增加。受到照射的人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有一定概率,接受的輻射劑量越大,概率越高。所以,人接受的輻射劑量越小越好,或者說,盡量不要接受沒有必要的輻射,”
據王作元介紹,目前國內核事故醫學應急的相關培訓每年都在進行,“但是相關的應急醫務人員還是太少,甚至國內的大多數三甲醫院都缺乏具有核事故醫學處理知識的人員。如果每個省都能有1-2家醫院能夠處理核事故造成的人員傷害,那么很多損失就可以避免了。”
“中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核電站,而建核電站的地方大都是工業最發達、用電量最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發生或大或小的事故都會引起周邊群眾的恐慌。”王作元告訴記者,“核電站反應堆事故會釋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碘。因此對周圍居民的碘預防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目前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普及這樣的知識,并且能夠在事故發生之前就做好準備。比如穩定碘片的生產、儲存、更新、發放等工作都要事前安排好。很多時候,未雨綢繆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做的事。”王作元說。 宋雪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