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逐步淘汰、禁用黏土磚,是池州市多年來努力的方向。然而時至今日,受千百年來形成的建筑傳統影響,耗能蝕地的“秦磚漢瓦”,在農村建材市場仍然唱主角。
“目前主城區建筑已經全部使用新型墻材,部分縣新型墻材的使用率在50%左右。 ”這是記者近日從池州市墻改辦了解到的數據。禁止使用黏土實心磚3年多來,該市建筑市場如今呈現出兩樣“風景”:在主城區和縣城所在地,一棟棟使用新型墻材的節能環保建筑拔地而起,但是在農村和小城鎮,耗能蝕地的“秦磚漢瓦”仍然大行其道。
實心磚瓦侵蝕耕地
以實心黏土磚為代表的“秦磚漢瓦”,曾鑄就了中華民族古老而輝煌的建筑歷史,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的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保護耕地,成為世界發展潮流。“秦磚漢瓦”這一“歷史功臣”,漸顯不和諧因素。
“20年前,行走在鄉間田野,放眼望去,桑樹墩護衛著一塊塊良田,勤勞的人們或植桑養蠶或耕作水田。但是很快,一些地方的桑樹墩就不見了蹤跡,昔日肥沃的土壤也變得異常‘消瘦’,良田高度大大低于原先行走的道路,有的甚至變成了低洼地。 ”青陽縣廟前鎮的一位干部,這樣描述取土制磚帶來的變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禁實”之前,池州市區建筑市場每年需要3億塊實心黏土磚,如果全部改為新型墻材,每年可節約600畝耕地、2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萬噸,還可利用廢渣12萬噸。 “節約600畝耕地,相當于解決了400人的口糧。 ”東至縣一位農技干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逐步淘汰、禁用黏土磚,本世紀初,池州市即明確了這一方向。然而直到2006年,全市以黏土磚作為主要墻材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毀田燒磚、破壞耕地的現象屢禁不止。少數地區因建設步伐加快,實心黏土磚生產甚至呈增長態勢。
據了解,至2005年底,池州市規?;a黏土磚的企業有近100家,以落后的土窯、吊窯生產黏土磚的企業還有200多家,每年生產黏土磚9億標準塊,年浪費耕地1400多畝。與此同時,作為新型墻材主要生產原料的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體廢料大量堆積,難以利用,不僅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污染水源和環境,政府每年還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環保處理。
告別傳統障礙重重
當以實心黏土磚為代表的“秦磚漢瓦”與社會發展不和諧時,推廣使用新型墻材就勢在必行了。
2006年,池州被列入全國第二批“禁實”城市,要求在2008年實現主城區禁止使用黏土實心磚。治理整頓黏土磚瓦窯廠,禁止占用耕地生產實心黏土磚,推廣使用以粉煤灰、煤矸石等為原料的新型墻體材料,成為該市各級政府大力實施的一項重點工作。
統計資料顯示,3年前池州市登記在冊的黏土實心磚生產企業共有76家,其中貴池39家、東至28家、青陽5家、石臺4家。治理整頓工作并不是很艱難。但是在推廣新型墻材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觀念,是推廣新型墻材最大的障礙。”一位多年來致力推廣新型墻材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而這種阻力在農村市場尤為明顯。
“那些空心的砌塊怎么看都不結實,價格還比紅磚高。 ”這是許多農村居民常說的一句話。習慣了“秦磚漢瓦、取土燒磚”的農村居民,對于政府宣傳的新型墻材節地、節能和環保優點并不太關心,在他們看來,實心紅磚比空心磚更結實,更便宜、用起來也更順手,這才是最重要的。
據了解,配合真空窗、保溫門以及外墻保溫層,使用新型墻材的節能建筑節約能耗可達65%。以住宅房為例,雖然使用新型墻材成本較高,但是僅空調電費開支一項,十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在新型墻材宣傳材料上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賬目”。但長期的收益終究比不上即期效益來得直接來得快,不少農村居民還是寧可使用黏土實心磚,而不愿選擇新型墻材。
受這些傳統觀念的束縛,目前在池州市部分鄉鎮,還有建材企業仍在生產黏土實心磚,大量的建筑工程仍在使用黏土實心磚。 “老祖宗用了幾千年的東西,哪能說禁就禁掉了呢? ”一位磚廠老板“信心滿滿”地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