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資源稅改革試點啟動后,新疆發展再次迎來利好信號。昨日記者獲悉,《建設新疆烏魯木齊國際能源城規劃綱要(初稿)》(以下簡稱《綱要》)已編制完成,目前正由項目專家組進行評審,預計今年年底前將上報國務院審批。
《綱要》明確了新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定位,即建設成為西部國際交通運輸中心、西部國際能源貿易中心、西部能源裝備制造業中心、能源儲備及能源產品深加工中心和現代服務業中心。
項目籌備規劃組成員之一的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新疆國際能源城的規劃建設,將使新疆成為中亞能源富礦向東亞相對發達國家和地區輸出的重要樞紐,不僅有利于緩解我國緊張的能源形勢,還將使新疆板塊成為區域經濟主題投資下的又一個新熱點,大幅度提升新疆經濟總量,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
地理得天獨厚:解能源之困 必由新疆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據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有50.6%依靠進口,僅有49.4%依靠國內生產。中國消費了世界上超過10%的能源,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針對切實的能源形勢,我國提出了“油源多元化、地理布局合理化和能源供需國際化”的原則,為全面構建國際石油和能源貿易安全體系明確了方向。
在這一發展方向上,新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疆的能源資源占全國儲量的30%左右,但我國的能源產業布局方面,過去更偏重于東部沿海地區。2009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力爭在2011年形成20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11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與此同時,自2009年起,我國成品油戰略儲備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這兩方面既為新疆國際能源城的建設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也指明了國際能源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建設方向。 ”在徐逢賢看來,除自身能源資源儲量豐富外,新疆擁有漫長的國境線,向北和向西分別與俄羅斯、中亞地區接壤,向南則與西亞地區的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毗鄰。2009年,我國從上述五國的原油進口量超過11380萬噸,約占我國原油進口總量的63.9%。
“國際能源城的建立有利于我國借助地緣優勢,開發俄羅斯、中亞五國的油氣資源,形成每年4000萬-5000萬噸的石油供應能力,促進能源區域性國際市場的形成。”徐逢賢認為。
軟硬環境不斷完善:新疆國際化 只差引資
根據《綱要》,新疆國際能源城的選址將在烏魯木齊市郊荒漠和半荒漠地區,規劃面積為30.8平方公里,擬建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管理,將建設成為油氣、煤炭、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等產業貿易服務、裝備研發、制造、倉儲、銷售、運輸等綜合基地。從能源貿易服務入手,逐步向能源裝備制造、能源產品加工等擴展,形成五大中心產業。
言區域經濟必談新疆,新疆板塊已成為區域經濟近年來的一個重要話題。在一輪又一輪的利好消息之后,一方面是企業的摩拳擦掌,另一方面相關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從“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到近期剛剛公布的新疆“四縱四橫”鐵路骨架3100億元投資計劃,作為樞紐功能的必要通道正在打通。
政策方面,整個新疆地區也不缺乏國家支持。今年5月召開的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中提出了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在新疆率先進行資源稅費改革;對新疆困難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優惠;“十二五”期間新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比“十一五”期間翻一番多;鼓勵各類銀行機構在偏遠地區設立服務網點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