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吉林等地的風電機組在剛剛過去的冬季出現的“棄風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此,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在日前舉行的國家電網公司風電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改變風電“清潔能源、垃圾電力”的稱呼,必須盡快制定風電并網國家標準,能源局相關官員在出席座談會時也表示了風電建設需有序,風電企業在建設風電場時就應該考慮到入網的標準問題。
對此,部分電力專家認為棄風現象在現階段不可避免,呼吁風電投資建設需分步驟進行;風電消納問題日益凸顯,抽水蓄能手段展現調峰作用。
“棄風”現象可惜但不可避免
記者近期赴內蒙古采訪期間,發現當地風電機組大面積棄風問題相當嚴重。
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向媒體介紹,內蒙古電網通過優化調度,白天風電都能夠滿負荷運行,但到后夜低谷期,為保證城市居民供熱,風電不得已采取棄風的措施。后夜期間內蒙古電網最低負荷(包括東送)約1230萬千瓦,其中火電供熱機組就占了1200萬千瓦。為了保供熱保民生,留給風電的負荷裕度已經很小,電網無法滿足風電全額上網的要求。
內蒙古電力公司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當地風電基地再次出現風電并網在系統負荷低谷時遭遇限制出力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國風電開發集中在“三北”偏僻地區,處于電網末端,當地風電消納能力不足,系統調峰能力也不夠。
棄風給風電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內蒙古曾專門召開了風電發電企業座談會。會上,66家風電企業反映,入冬以來到今年元旦,因棄風停機少發電9億多度,每度電按上網定價0.51元計算,損失近5億元。
記者針對此問題采訪的電力專家則認為目前我國風電存在棄風現象不可避免。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認為這是中國風電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的表現,“我國風電發展只是在裝機容量、風電設備制造等部分環節上發展超前,并網標準等軟指標都還需要補課。”姜謙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資深電力專家、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助理張粒子認為現階段讓風電全額上網是勉為其難的。“風電的特點就是到負荷低谷的時候發電能力比較強,但用戶沒有那么多需求,我們現在又沒有大容量的蓄能設備,沒有辦法才棄風的。”張粒子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張粒子認為從她近期對各地的調研結果來看,電網公司對風電上網的態度都是積極的。據悉,目前內蒙古要求并網運行的風電容量已占到電網最高供電負荷的27%,遠遠超過中國電科院為內蒙古電網論證的10%的最大風電承受能力。
然而,業界抓住法律規定的“全額保障性收購”義務屢屢詰難國家電網阻礙風電行業發展。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在國家電網風電工作座談會上做出了回應。
舒印彪認為部分地區出現風電大規模脫網與風電開發不能有機銜接電網建設有較大的關系。
“一是沒有規劃,消納方向不明確,風電開發與電網建設之間不協調,不能做到有機銜接;二是風電項目與電網項目審批脫節,國家和地方分別審批,先批風電項目,后批電網項目;三是建設工期不匹配。” 舒印彪舉例,“通常首臺機組建設周期僅為6個月,全部建成需要一年左右;電網工程建設周期長,輸電線路需要跨越很多市縣,協調工作難度大,220千伏輸電工程合理工期需要一年左右,750千伏輸電工程合理工期需要兩年左右。”
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也出席了這次座談會,他甚至支持合理的“棄風”“風電裝機和出力之間有差距,一百萬千瓦機組大部分時間僅運行四五十萬千瓦,不能簡單地用風電的容量來配電網輸電工程容量,合理棄風是有必要的。”史立山表示。
風電電源點建設過快 國網對上網風電實施嚴格準入
一方面是國家鼓勵新能源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風電電源點建設速度較快與送電通道建設嚴重滯后的不協調、不聯動局面。
張粒子告訴記者,原來我國對電源規劃有比較嚴格的規定,但電力體制改革之后,基本由投資主體自己決定電源建設,“有一個風電的裝機容量限制,在這個容量之上的是由國家能源局審批,之下的由地方政府批,但現在很多地方上風電項目都是正好卡在這個容量之下建設的。”
史立山表示,現下我國的風電制造業有一些無序發展和盲目發展的跡象。他強調風電企業的設備必須要符合入網標準。
而國家電網近年來一直在強化風電上網的嚴格準入機制,舒印彪在這次工作座談會上也提出要加強并網技術管理的程序化和規范化,建立檢測制度。
2009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作為企業標準正式頒布,提出風電場需要具備功率控制、功率預測、低電壓穿越、監控通信等功能要求。今年2月頒布的企業標準《風電調度運行管理規范》進一步提出了風電場在并網管理、發電計劃管理、檢修管理、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化裝置管理、通信運行管理以及調度自動化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