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是指節能服務企業與用戶簽訂節能或再生能源改造合同,通過能源審計、項目設計、項目融資、設備采購、工程施工、設備安裝調試、人員培訓、系統維護等全套服務,幫助用戶提高建筑設施的能效,確保投資回收期內的節能效果,并從節能效益中收回投資成本和實現盈利。在這種模式下,節能改造工程的技術風險主要由節能服務企業承擔,如果節能效益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節能服務企業承擔損失,用戶無投資風險。
美國節能服務產業方興未艾
美國節能服務產業的興起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不少企業積極探索控制能源成本的有效途徑。其中,得克薩斯州一家名為時代能源公司的企業推出了電燈自動開關產品,不過由于用戶對產品節能效果心中無底,無人問津這種產品。為了消除用戶的疑慮,這家企業不得不預先為用戶墊上費用安裝設備,等節能效益顯現后再從所省能源費用中提成。這就是節能服務企業運營模式的雛形。隨后,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節能項目投資機制————合同能源管理應運而生。
經過30多年的發展,美國節能服務產業方興未艾,已經成為商住和公共建筑有效節能的成功途徑。1990年至2008年,美國能源服務產業復合年增長率達19.6%,2006年,產業收入達36億美元,2009年,進一步上升到56億美元。業內人士預計,今后數年,美國節能服務產業復合年增長率仍將達到兩位數。專門從事清潔技術市場咨詢的美國派克研究公司不久前預測,到2020年,美國節能服務產業收入將增至199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美國能源服務業并購風起云涌,單一提供能源服務的企業屈指可數。許多獨立的能源服務企業不斷被大型跨國建筑設備制造商、能源公司和電力公司收購。電力公司等公用事業(1939.454,-16.68,-0.85%)企業開始重新涉足能源服務業。能源公司也大做環保文章,走服務多元化之路,進軍能源服務市場。尤其是一些能源服務企業被建筑設備制造商并購后,依托母公司龐大的分支網絡、銷售團隊和內部解決方案,將節能服務與設施管理服務綁定增效,提供節能服務已經成為推銷公司產品的重要營銷手段。
美國政府將節能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正逢其時。在美國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中,美國政府撥款185億美元直接用于提高能效。其中,50億美元用于住宅節能改造,40億美元用于聯邦政府機構建筑節能改造,20億美元用于節能項目的稅收抵免。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要求對75%以上的聯邦機構大樓進行現代化改造,包括更新老化的供暖系統,安裝節能燈等,提高聯邦政府部門的節能水平。同時,要求改善200萬美國家庭的能源效率,節省能源支出。
事實上,美國政府在上世紀70年代就推出了聯邦政府能源管理計劃,幫助政府機構用最有效的辦法實施能源管理。2005年,美國能源政策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新建大樓至少應比現有建筑條例節能30%。為此,2007年8月,美國能源部專門出臺能源管理行動倡議,要求所屬建筑設施5年內實現節能30%、節水16%的目標,確保每年減少9000萬美元的公用事業費支出。在設備改造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此類倡議無疑為合同能源管理產業添了一把火。當然,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迅速還有其他因素,包括能源費用上漲,用戶節能意識提高;基礎設施老化,更新換代緊迫性增強;氣候變暖受關注,改變能源消費方式的壓力劇增;綠色建筑認證受青睞,不僅降低能源支出,而且有助于塑造綠色企業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優勢;再生能源提供節能新渠道,太陽能、風能日益走俏等。
公共部門成合同能源管理主力
迄今為止,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和非聯邦政府機構是美國能源服務產業的兩大核心用戶群,在節能服務市場中所占市場份額超過80%。其他市場用戶包括個人商用樓、企業和住宅。其中,聯邦政府機構約占能源服務產業收入的22%,所占份額最大,其他非政府機構相加占60%,而私營部門僅占18%,包括商用樓9%、企業6%、住宅3%。
美國聯邦政府是全美最大的能源用戶。為了提高聯邦政府機構的節能效率,美國能源部專門設立了節能績效保證合約項目,幫助聯邦政府機構與節能服務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由后者為聯邦政府機構設施提供全面節能審計,確定節能領域,設計和承擔符合用戶需求的節能工程改造任務,并幫助聯邦政府機構獲得足夠的融資,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減少能耗和用水。這種模式最適合綜合節能改造工程,而非照明或供暖等單一的節能改造。為確保成本效益最大化,節能績效保證合約為開約合同,不確定交付日期,不確定數量。投資回收期不等,一般為10至15年。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3月,美國能源部節能績效保證合約項目簽訂的節能合同逾550個,遍布全美20余家聯邦政府機構,總價值達36億美元,每年節省30.2萬億Btu(英熱單位),相當于31.83萬戶家庭或81.8萬人口城市一年的用電量,節省能源費110億美元。其中,96億美元用于償還投資債務,聯邦政府凈節省14億美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