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尚存四大挑戰
一、新能源短期內難以取代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0億噸標準煤。據測算,到2020年,能源需求總量可能高達45億噸標煤,這意味著新能源領域必須加大投入才能確保消費比重穩定提升。根據國家能源局的判斷,為實現非化石能源達到15%的目標,2020年水電應達到3.5億千瓦,風電應達到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應達到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應達到3000萬千瓦,核電應達到8000萬千瓦左右。從目前來看,新能源各個領域都還有很大差距。
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預測,目前所有新能源技術都不足以在所需的規模上取代傳統的能源結構。到2025年,新的能源技術可能不會在商業上可行和普及。一項新的生產技術被廣泛采用,平均需要花費25年。
因此,從長遠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大量取代化石能源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預計二十一世紀的上半葉,化石能源在我國仍將占主要地位,煤炭仍將占有重要地位。
二、核心技術亟待突破
在新能源領域,各產業過度依賴成本優勢,部分產業高度依靠外需市場,多數產業以加工制造為主,擁有自主技術比較少。以風電為例,全球風電領域技術已基本成熟,目前正向大容量、低風速、高效率等方向發展。對于整機的裝配制造技術,國外已向我國進行了廣泛轉移。目前,我國只對少數風電設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由于對設計原理性技術的不掌握,也無法完全掌握關鍵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這導致國產設備可靠性、效率與國外設備相比,都比較低下。新能源裝備中的關鍵零部件及關鍵原材料不能自主化,不僅使我國新能源設備中的大量利潤流失,而且導致產品關鍵部件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嚴重制約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在缺乏核心技術情況下進行風電的大規模開發,還會導致低技術水平的重復建設、埋下質量隱患,并迫使大量風電項目在不久的將來就面臨被淘汰或升級改造的壓力,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如何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并消化吸收國產化,正成為新能源發展的當務之急。
三、產業鏈結構仍然畸形
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存在簡單追風傾向。以太陽能電池為例,我國產量占全球總量近1/3,2008年我國光伏系統安裝量為40兆瓦,僅占全球總量的0.73%。上下游生產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德國當年的光伏系統安裝量是1500兆瓦,在全球總量中的占比達27.27%;西班牙的安裝量更是達到2511兆瓦,在全球總量中的比例高達45.65%。目前我國光伏產業鏈結構明顯不合理。產業健康發展需要建立在產業鏈的健康之上。
四、國際新能源合作面臨壓力
由于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因此在新能源領域的政策、態度和出發點也存在差異, 這使國際合作面臨著一定的挑戰。第一, 技術轉讓糾紛日漸增多。有關新能源核心技術的問題已經成為新能源領域合作的障礙。一方面, 發達國家技術出口管制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雙方合作。例如美國的新能源技術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限制向中國轉讓。另一方面, 發達國家極力推動技術轉讓的完全商業化, 高價向中國出售設備謀取超額利潤。第二, 征收“碳關稅”的可能性極大。美國提出征收“碳關稅”的行為不利于雙方的新能源合作。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 相關貿易摩擦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國新能源合作。
新能源漸成各國“兵家必爭之地”
一、新能源所占比重增大但仍偏低,未來化石能源仍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從全球主要能源供應結構看 ,1973—2008年石油、天然氣、煤炭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石油占比的降幅最大,由46.1%下降到34%。新能源所占比重增大,其中核能占比由0.9%上升到5.9%,增長速度最快;天然氣占比由16%上升到20.9%。盡管新能源增幅較快,但在2008 年能源供應量總額中所占份額卻最少,仍偏低。
二、世界各國支持補貼政策力度加大,新能源產業發展增長趨勢不變
從政策環境來看,首先是美國國會延長了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2009年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的退稅政策得以延續,美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市場的發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二是,歐盟各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可再生能源市場需求得到保障;三是,日本恢復了停滯了兩年的光伏發電補貼政策,日本光伏發電市場將重新啟動。四是英國規劃推行新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強制收購補助計劃,補貼對象鎖定規模小于5MW的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家庭用戶。英國官方估計,新補貼方案將可帶動英國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由5.5%提升至30%。
三、多樣化和創新型的融資模式帶動新能源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雖然新能源產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較小,但是自2008年9月之后,新能源產業投資進入了低迷期,2008 年下半年新能源產業投資同比下滑23%。2008年末,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在很多國家相繼推出的救市計劃中,新能源和其他低碳或清潔技術項目的財政預算大大提高。
2008年新能源投資中,資本投資主要投入在太陽能光伏產業和風能方面的生產廠房及設備上,總的全球研究和開發支出可能超過150 億美元。新能源領域的創新和擴張得益于持續大量流入的私人股權投資和風險資本投資;此外,歐洲投資銀行為歐洲以及全球的新能源項目研發提供了超過26億美元的資金,成為最大的資金提供銀行。近些年,發展中國家的新能源投資有了長足的進步,從2004 年的5億美元增長至2008 年的20 億美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