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上世紀以來,臭氧層破壞、酸雨、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不時出現,給人類敲響了環境保護的警鐘。于是,各國都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并且逐步形成共識:以往那種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經濟增長模式不改變,世界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等于自取滅亡。
在這個背景下, “低碳經濟”、 “低碳社會”、“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概念一提出,便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響應,低碳經濟迅速膨脹。據《2009胡潤低碳富豪榜》發布的信息顯示,低碳經濟正以每年20人的上榜人數,總財富1040億元的資產速度締造著新時代的財富傳奇。電熱低碳供暖、太陽能電力汽車、風力發電等等,這些低碳經濟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從上世紀末,我國就開始倡導低碳經濟模式,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邁出實質性步伐。2007年9月8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在全國“兩會”等國家級會議上,低碳經濟屢次被提為議題討論。一大批思想界、科技界的專家和企業家都大聲呼吁發展低碳經濟,人們普遍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既是解決能源和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的現實選擇,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惟一出路;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
于是,中國迅速布局低碳經濟,先行啟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等實質行動。2008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與此同時,一大批有強烈社會責任心的高科技企業率先開始了低碳經濟的大膽嘗試和有益實踐。中惠地熱便是這樣一家致力于低碳供暖的旗艦級企業。
中惠地熱成立于1999年,它與美國杜邦公司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研發出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碳電熱地膜供暖系統。低碳電熱地膜供暖系統是以電力為能源,以通電后能發熱的半透明聚酯薄膜為主要部件,將電能轉換為熱能,通過房間地面以低溫輻射方式進行傳熱。
中惠電熱地膜的低碳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這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低碳甚至“零”碳能源。相對于煤炭、天然氣、秸稈、木材等采暖能源,電能作為一種最有發展潛力的采暖能源,正隨著以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的興起而蓬勃發展。二是低碳轉換。電熱地膜供暖系統的熱轉換率高達99.68%,大大減少轉換及傳遞過程中的能量損失。三是低碳排放。廢氣、廢水、廢物等污染物的零排放。四是低碳生活。足暖頭涼的供暖效果符合人體保健需求,系統內散發的遠紅外外線波對人體有調節免疫、延緩衰老等功能。另外,智能溫控功能可以促進行為節能,從而開啟全新的低碳生活。五是低碳經濟。電熱地膜供暖系統的使用以國家建筑節能標準落實為前提,直接地推動了國家65%的法定建筑節能標準的落地,從而推動了中國低碳建筑的擴張。同時,充分利用夜間低谷電量,不但可以為國家增加低谷電力收入,而且也可以降低發電成本,平抑電價,節約能源,推動電力能源的低碳化使用。總之,中惠低碳電熱地膜供暖系統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的標本式產品,備受消費者和社會各界青睞。
中惠低碳電熱地膜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國際環境質量體系認證、歐盟CE認證,獲得由科學技術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五個部委聯合頒發的“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 中惠低碳電熱地膜項目被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確定為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推進項目”;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 中惠地熱擁有4項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外觀設計專利等22項國家專利,獲得上百項省級和國家級榮譽。中惠地熱歷經十年發展,現已成為全球最大電熱地膜生產基地,年生產能力5億片,產值達168億元。產品 銷往國內16個省、市、自治區、38個地級市,并遠銷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新西蘭等國家。
如今,中惠地熱這只中國低碳供暖領域的領頭雁,已度過了最艱難的創業階段,當前可以說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等諸多有利條件,一定會贏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