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批評市民不良生活習慣
“湖泊治理的難點不在于截污,而在于市民的素質,特別是亂扔垃圾給湖泊的傷害最大。”昨日,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WalterRast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成為湖泊污染治理“攔路虎”。
WalterRast說,污染湖泊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企業、居民區的排污管道,對付的辦法非常簡單,只要政府修建截污管道和污水處理廠即可;另一污染源就是大量的垃圾進入湖內,一些生活垃圾極不容易分解,對湖泊的污染極大。其實這些垃圾并不是市民有意扔進湖里,而是扔在馬路上,下雨之后被雨水沖入湖區。
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嘗試雨水污水管道分離,再入污水處理廠,但這一投資非常巨大。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便是讓市民認識其重要性,盡量不要隨意扔垃圾。
湖泊生病要用“中醫”調理
本屆世界湖泊大會的主題是“讓湖泊休養生息”,這個頗有中國意味的呼吁,在昨日的大會交流中,得到來自世界各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同。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湖泊富營養化控制卻收效甚微,這是全世界湖泊治理面臨的同樣窘境。
對此,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永春認為,這是因為目前尚沒有一個科學的、系統的、完整的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方案,基本上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湖泊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并非一次投入就能馬上見效,即便在發達國家,一旦湖泊污染最快也需要20、30年才能緩慢恢復。因此,湖泊生病了,應該用"中醫"的方法慢慢調理”。
人們要做的,就是創造條件,幫助湖泊生態系統自然修復。這些工作包括截污、活水、清淤,控制水產養殖、捕撈、交通、旅游以及其他開發活動等,讓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如無錫年內關閉772家化工廠,斷太湖污染根源;蘇州市在太湖水域主要河道放流白鰱、花鰱等魚苗160多萬尾,讓它們吃掉浮游生物,有效控制該地區的太湖藍藻。
在談及最大的城中湖——東湖該如何“調理”時,張永春認為,像東湖這樣的特大性湖泊,首要的就是截污。只有控制住了污染源,再通過換水、水產養殖、植物分解等方式,慢慢把污染物轉移出去,湖泊方能休養生息、重新煥發活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