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公共自行車免費
近幾年,隨著武漢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120萬輛。與這個數字對應的,是巨大的碳排放量。如何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之路是一道考題。
“武漢鑫飛達自行車公司從2009年開始至今,共投入7萬輛公共自行車,年減少CO2排放38904噸。”武漢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科教處處長馬鵬程說,目前全市已辦理租車卡用戶近百萬人,建成1102個租車站點,平均日租車量20萬人次,最高峰達48萬人次。可以說,武漢公共自行車已經成為武漢低碳實踐的一面旗子。
武漢的公共自行車實行全免費,這種免費模式背后的政企共建是個亮點。
“由政府主導扶持,對鑫飛達采用廣告資源置換的模式,支持企業發展公共自行車。”馬鵬程說,武漢的整個公共自行車項目采用的是“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承運、社會參與共建、市民免費騎行、市場化運作”的建設運營管理創新模式。
據介紹,找準并合理利用政企雙方需求是武漢自行車項目運營成功的關鍵。政府需要做好民生工作,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企業需要提高效益,擴大知名度,保持可持續發展。
“做公益事業為了便民,免費模式無可厚非。然而‘免費’也需要企業投資成本,武漢自行車項目通過與政府置換公共資源,減輕了政府的財政支出負擔,也給企業奠定了回收成本的基礎,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免費模式可以讓老百姓真正獲益。”武漢鑫飛達自行車公司董事長劉純啟說。武漢便民公共自行車項目在打造產業鏈的同時,注重“武漢模式”核心價值文化氛圍的營造。
“節能減排是個長期的工程,必須要和企業的利益相結合。”馬鵬程說。
據介紹,下一步武漢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公交優先戰略,為此,武漢將投入6個億。“在資金方面,如果國家能給予一定的更新設備鼓勵資金,會更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節能減排積極性;目前的出租車基本都是油改氣,而國家對燃料改裝缺少統一標準,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規范。”馬鵬程說,武漢的節能減排工作堅持走“大型化、清潔化、專業化”的道路,必須找到合適武漢發展的路子,才能最終形成低碳交通體系。
杭州:從自行車到水上巴士
每個到杭州的人,都會被遍布大街小巷的紅色自行車吸住眼球。騎車出行,暢游西湖,也成為當地百姓和游客最熱衷的出行方式。作為交通運輸部首批10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杭州的低碳交通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目前有3000個網點,近7萬輛自行車,每天約有20多萬人次使用。在杭州當地市民的評價中,公共自行車是市政府辦實事的“民心工程”。杭州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朱玉龍說,今年,杭州準備從建設、技術、服務、運營標準入手,提煉出杭州公共自行車模式,從而向全國推廣。
“試點的目的是希望能為全國其他城市樹立一個樣本和標準。”朱玉龍說,“不能只顧自己做得盡善盡美,還要為其他城市起示范作用,幫助其他城市推進低碳交通工作。”他說,試點的目的就是試出一系列的標準和規范。目前,公共自行車系統以及杭州與智囊機構正在合作推出的“碳匯林”標準,是杭州在試點中重點推出的一項標準。
杭州市交通運輸局法規處處長王偉說:“如果杭州的公共自行車能向其他城市輸出技術和管理,就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他說,這個過程離不開部門的合作,智囊機構的幫助。我們與交通運輸部公路院、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等科研智囊機構都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據了解,杭州地處江南,水網密布,杭州提出的公交、地鐵、出租車、公共自行車、水上巴士“五位一體”的綠色公交體系,就是基于杭州城市特點的低碳交通體系。低碳交通體系試點是基于城市特色的試點,杭州則在特色的基礎上,尋找讓市民都參與的項目。
據朱玉龍介紹,杭州有很多水道,交通部門希望能將這些具有特色的寶貴通道利用起來。從2003年到2004年,杭州交通部門逐步推出了水上巴士項目,目前已經有8條水上巴士項目,年均客運量已過百萬。而未來河道進一步建設后,杭州還將大規模擴充水上巴士項目。小型輪船沿著水道悠然穿行,還能浸潤在江南雨霧中,深得上班族的喜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