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鄭州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泔水為中心,分工明確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里面飯店生產并出售,散戶靠運送謀生,部分加工廠購買泔水油并加工成劣質的食用油。
事實上,此次正規收油隊并非鄭州首次嘗試,早在2008年該市金水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就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了河南首家餐廚垃圾處理廠。最初靠著政府出面協商,企業能每天處理數十噸餐廚垃圾,但遺憾的是,僅僅維持運行了7個多月就宣告停產。
簡單的市場或法律手段效果有限
雖然回收地溝油既有法規條例,也有正規收集加工企業,但記者通過走訪了解到,鄭州多數飯店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并不知曉,也沒什么概念,對于他們來說把泔水油賣給私人非常正常。
據了解,在美、德等發達國家,政府會對地溝油收集處理企業給予相應的補助,用地溝油加工一噸生物柴油,折合人民幣的補助是500到600元。鄭州大學教授任保增認為,簡單通過成立收油隊解決地溝油問題并不現實。“官方收油隊”的尷尬說明治標更須治本,除加強監管外,還可以引入市場化手段,如考慮在生產收集環節給予飯店、企業一定的補貼。
華融律師事務所律師崔顥表示,整治地溝油事關百姓健康,政府應全程介入監管餐廚垃圾的處理過程,禁止沒有資質的人和公司收購地溝油。該投入的人力、財力決不能吝惜,該處罰、該監管的更不能缺席。同時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培養企業和公民最起碼的社會責任意識。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是生物能源公司收油的依據,但其對餐飲商家約束作用并不明顯。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岳運生提出,這個條例只規定了“禁止將廢棄食用油脂作為食用油脂生產、銷售或者使用”,但對餐廚垃圾不交正規回收單位并沒有相應的懲處措施,難以對商家形成強制要求。
鄭州市城管局固體廢物處置管理處何姓處長說,鄭州2010年就開始規范泔水油回收行業,但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法律法規不夠嚴密,對拒絕規范回收泔水油的飯店和使用地溝油的商家的打擊力度還不夠;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出臺相關補貼舉措。
河南大學教授郭奇建議,應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加強監督檢查,進行適度補貼,堵與疏并行,使地溝油遠離餐桌。同時,有專家提醒:要加強監管,防范正規煉油企業在地溝油的暴利面前把持不住,變身收油販子同路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