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曉鏵直言,設立貿易壁壘、打貿易戰只會導致雙輸的結局。
目前,光伏太陽能組件已成為我省出口商品主力,出口額度最高的單體企業就在光伏領域。雖然我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盟,但我省光伏龍頭企業英利今年預測在美銷售量占其全球銷售總量的15%。
立足光伏產業優勢,我省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將光伏等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不久前結束的省第八次黨代會也提出,堅持把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支持以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擴規模、上檔次。
據介紹,中國光伏生產企業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設備大部分由美國和歐洲等地進口。為生產光伏產品,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20多億美元的多晶硅、EVA、漿料等原材料。中國生產企業在2010年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及支付的技術轉讓費不少于30億美元。“如果美國政府最終實施任何貿易限制措施,只會使SolarWorld等一小部分美國光伏電池企業受益,而使廣大的上下游產業和消費者遭受極大的損失。”與會者一致認為。
如果認為美裁決存在錯誤,不排除走司法程序
“中國太陽能企業已經占到了全世界發貨量的前五位,中國光伏企業和企業家更應該具備應對各種變化的能力。”發布會上,瞿曉鏵的說法得到與會企業家的一致贊成。
據介紹,12月5日,這場爭端將迎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初裁。
據了解,美國的“雙反”調查由兩個政府部門負責實施,其中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負責裁定進口是否造成美國國內產業損害,美國商務部(DOC)負責裁定進口產品是否存在傾銷或補貼情形。
李磊介紹,從歷史情況看,ITC在初裁中認定無產業損害并終止調查的情形非常少,不足10%。考慮到本案復雜的政治和貿易背景以及高度的公眾關注度,中國應訴企業并未寄希望于ITC在初裁階段就認定不存在產業損害。他強調,盡管這樣,應訴企業仍將積極參與初裁階段的抗辯工作,以為終裁階段的抗辯打下基礎。
據了解,在11月8日ITC召開的聽證會上,中國應訴企業就派出了強大的團隊,包括代理律師團隊、美國分公司高管、聘請的行業專家等,系統闡明了我方觀點。
資料顯示,美國商務部將可能于2012年1月和2月分別就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作出初裁,但上述日期也有可能被分別延至3月和5月。在美國商務部作出初裁后,反傾銷、反補貼稅將開始適用,進口商將在產品清關時被要求支付保證金或押金。
中國企業如果認為美國政府的裁決存在錯誤,不排除通過司法程序尋求救濟,即向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上訴,要求糾正美國政府的錯誤裁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