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換投資
本報記者向賽維核實該投資消息,公司表示暫時不便透露。不過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賽維在當地已經有員工,準備前期工作。地方政府意愿更為強烈,希望就此推動在呼和浩特土左旗地區的光伏產業。
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呼和浩特多晶硅生產能力要達到2萬噸,單晶硅達到2000兆瓦,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達到1000兆瓦,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太陽能并網發電裝機達到15萬千瓦,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
有消息稱,賽維在內蒙古的百億元投資,也將像其他西進的企業一樣,以當地政府“煤炭換投資”的方式進行。屆時,雙方會在一個共識之下,分別簽署關于投資和資源置換的項目協議。
據悉,在產業轉型的內蒙古,豐富的資源成為招商引資的誘人條件。公開資料顯示,內蒙古自治區查明煤炭資源儲量已經達到7323億噸,居全國首位。
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出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資源管理的意見》(內政發〔2009〕50號),明確規定,一次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在40億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項目可以配置煤炭資源,每20億元配置煤炭資源1億噸,一個項目主體配置煤炭資源最多不超過10億噸。
在此條件下,京東方計劃在鄂爾多斯投資220億,獲得當地不低于10億噸的煤炭資源。奇瑞汽車也計劃投資200億,獲得16.6億噸的煤炭資源。
這樣誘人的條件自然也吸引光伏企業前往,無錫尚德、保利協鑫等也積極前去“占位”。在拿到了煤礦后,企業也有了活絡的資金,可以轉賣采礦權,也可自行開采或與他人合營。“動輒百億的投資,企業哪能那么順利拿出,大多是地方政府對外宣布的,企業也不好說什么,不過,地方政府為了保險起見,也會在項目有了眉目后,再拿出煤炭資源,這些雙方在前期商洽時都會充分溝通。”一位已經在當地投資的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
10月16日,呼和浩特市長王波率領市委領導一行人與賽維董事長彭小峰座談,關注話題為“在呼和浩特建設多晶硅項目”以及“工程推進日程”,并前往賽維的車間考察。9月23日,彭小峰也曾率高管團隊前往呼和浩特洽談投資事項。對此,賽維公司表示不予置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