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輸血不易
王承德的苦惱在近期迎來解決的曙光。接觸了多家銀行之后,浦發銀行推出的“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質押融資”業務為王承德的貸款打開了一扇窗。
但是,要得到這筆錢也并非易事。據了解,目前全市有15家銀行開展合同能源管理貸款業務。一般來說,銀行在接到申請后,將分別對申請公司、業主(用能方)實力和項目進行審核。申請公司應同時具有國家和上海市節能企業備案;業主的資金實力和信用記錄良好;項目不能是幾個月的短期合同,有詳細的節能方案計劃表。申請通過后,申請者需要開設由銀行監管的專門賬戶,銀行將以保證還款為優先,監管賬戶資金。
一位熟悉該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常規操作,為降低風險,銀行一般僅考慮項目金額低于6000萬元的申請,然后再根據評估情況發放貸款。“此類業務的規模由企業實力和合同金額決定,通常放貸金額不會太大,超過1000萬元的已是較大業務。”該人士說,“每次還款金額由銀行每次實際收到的應收賬款金額決定,并設有最低還款額,如果達不到這個金額,企業必須提前補齊,保證銀行還款。”
王承德告訴記者,他曾就貸款事宜向民生銀行溝通過半年,該交的材料都交了,最后還是沒成功。
銀行方面自有他們的顧慮。“沒有抵押,風險太大,而且國內合同能源管理起步不久,還不是很規范,變數比較大,寧波銀行還不想冒這個險。”寧波銀行中小企業貸款部總經理何波說。因此,在以服務中小企業見長的寧波銀行,這項業務還未納入視野。
這兩天,位于東方路上的上海新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為資金發愁。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剛接下東北某工礦企業的一項節能改造項目,金額高達2000萬元。但是20多天前,公司向北京銀行上海分行提交貸款申請,至今未批復。眼看著北方進入秋冬季,工程開工迫在眉睫。“冬天北方就要開暖氣,晚了來不及施工,這個項目也就黃了。”該負責人說:“實在不行,只能自己想辦法籌款。”
信用體系待建立
合同能源管理之所以成為國外節能的主流模式,勝在“共贏”——用能方可以“零投入”完成節能改造,節能服務公司也有錢賺,政府則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但是,如果多數節能服務公司一直處于賠錢的窘境,這將勢必影響國內合同能源管理市場的健康發展。據了解,由于需要事先墊付所有投資,節能服務公司必須擁有充足的資金。在國外,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融資渠道十分廣泛。
在合同能源管理的發源地美國,銀行商業貸款、政府貼息的節能專項貸款、設備供應商允許的分期支付、能源管理基金、國際資本等都是項目的資金來源。
“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的信用體系之上。國內合同能源管理經營時間短,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尚處于發展初期,普遍存在注冊資本較小、財務制度不規范等問題,在銀行貸款審核過程中信用評級較低,導致獲得銀行貸款很難。”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魏玉劍說。
他向記者介紹,合同能源管理是特殊項目,沒有抵押物或抵押物很少,銀行出于風險控制考慮常拒絕放貸,這讓現在的節能服務公司不敢簽下大項目。“而沒有大項目,就沒有高利潤,于是,節能服務公司就陷進了一個‘惡性循環’。”
光明可能就在眼前。魏玉劍透露,下一步,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將聯合銀行、擔保公司和信用評估公司建立一套信用評價體系,定期評出一批信用良好的節能服務公司,對其開放綠色通道,這些公司在一定額度內的貸款將提前放行。“如果能夠順暢融資的話,至少有50%以上的節能服務公司發展速度會提高一倍。”魏玉劍十分看好國內合同能源管理市場的前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