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危機阻礙合同能源管理發展
而事實上,除面臨資金方面的問題外,整個節能服務市場也面臨著該項目社會認知度不夠、技術力量薄弱、誠信缺失等一系列問題。
一是認識不夠,耗能企業缺乏實施節能項目的動力。企業高管對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不足,基于能源浪費的“慣性”,一些耗能企業往往存有“浪費無罪”的誤區。而且現有的節能法規約束力較弱,缺乏強制性的規定促使耗能企業實施節能改造。除部分高耗能企業從節省成本出發,對節能有一定認識外,大多數企業的節能意識還停留在表面。
二是技術薄弱,缺乏評價標準。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國處于發展初期,沒有成熟的行業規范,沒有諸如服務標準、節能量檢測和認定辦法、合同規范及其履約道德準則,節能服務市場較為混亂。節能服務公司服務質量的好壞缺乏評價,國內現有的很多節能技術,魚目混珠,一些技術非常有效,投入產出比很高,而有些節能服務公司則能力不強或夸大節能效果。由于缺乏比較權威、有效的信息,耗能企業很難判斷技術的真假和風險。
三是誠信缺失,雙贏難以走遠。國際上由于市場比較成熟,合同的信用、各方的合同效益較好,而我國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由于我國企業的信譽環境目前尚待改進,耗能企業懷疑節能服務公司的節能承諾能否達到,節能服務公司則懷疑客戶能否能真正按合同分享節能效益。正如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合同能源管理在國外比較成熟,在國內推廣時卻屢遭市場失靈,誠信危機是最大障礙。”
政策推動或能打破僵局
在政策推動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國內發展的尷尬局面有望打破,國內節能技術服務公司、節能產品制造商和節能產品銷售公司快速發展的機會已經到來。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獨立節能服務廠商和建筑設備廠商會成為EMC發展中的最大受益者。國內上游的節能設備企業已對節能服務這塊蛋糕躍躍欲試,這些具有技術和資金實力的節能設備企業能切入節能服務行業,很值得我們期待。隨著節能市場尷尬局面的不斷破局,相信會有更多嚴格執行EMC模式的誠信服務、技術可靠的企業嶄露頭角。
2010年,國家四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將享有更多資金支持、稅收扶持、金融服務等優惠政策。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打破了掣肘合同能源管理行業多年的政策瓶頸,使這個在中國實施10多年卻始終沒能取得較大突破的產業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合同能源管理市場已迅速升溫,據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將從“十一五末期的782家發展到2500家,節能服務產業將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儼然已成為我國推進節能服務產業的重要模式。”
當然,在政策利好的形勢下國內的合同能源管理環境卻也依舊嚴峻。由于看到國內節能減排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一時間許多節能服務公司紛紛成立,他們中的很多其實并沒有豐富的節能減排經驗,只是單純的想切一塊蛋糕而已,但是這塊蛋糕真就那么好切么?其實不然,中國的EMC發展到今天仍然還是處于尷尬邊緣,很多企業對這種模式依舊認識模糊。要想在這個市場中站住腳沒有過硬的產品,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和完備的服務體系是不行的。
換句話說: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在中國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分一杯羹。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