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央投入的2000多億元資金只占全國節能環保總投資的10%-15%,這說明我國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期,我國政府出臺的價格、稅收、財政等鼓勵性政策大顯身手。例如,對節能技術采取“以獎代補”的政策,對節能產品采取財政補貼等鼓勵政策。
“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節能措施,過去五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不僅不會下降,而且可能繼續上升。”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指出。
過去5年,國家科技計劃累計安排節能減排研發項目經費超過100億元。節能減排新技術在鋼鐵、電力、建材、化工、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推廣應用,不但為這些行業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提升了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節能減排政策還直接造福億萬消費者。5年間,我國實施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即采取財政補貼方式,推廣能效等級達到1級或2級的空調、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熱水器、電機等10類產品。國家節能空調補貼政策出臺后,高效節能空調價格下降一半左右,1.5匹高效節能空調平均下降1000元以上,與同規格低效空調價格處于同一水平。
新舉措即將出臺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今后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
解振華多次表示,我國容易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小火電、小鋼鐵廠、小化工廠等落后設施“十一五”期間被各地紛紛淘汰。越往后,節能減排的難度會更大。
今年以來,在用電淡季,全國許多地方出現“電荒”。5月份以來,全國有11個省市已采取了“拉閘限電”措施。更為嚴峻的是,在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看來,按照現在的煤炭、電力、石油消費增速,到2016年,我國煤炭和石油消費量至少要翻一番,電力裝機容量也要擴大50%以上。
面對如此驚人的能源需求增速,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負責人憂心忡忡:要滿足如此高速增長的能源資源需求,我們有那么多的能源資源嗎?即使有,能不能生產出來?即使能夠生產出來,也存在運不運得出去的問題。即使運得出去,我們的環境承受得起嗎?
嚴峻的能源供需矛盾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遏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成為當務之急。否則,未來數年我國能源資源供求矛盾將更加突出,拉閘限電勢必更加頻繁。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對節能減排工作始終沒有放松。目前,多達數十條的“十二五”綜合性節能減排方案有望在決策部門審議完善后頒布實施。這將是指導各級政府和各行各業今后5年節能減排工作的行動指南。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