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占全球碳交易八成
“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國際碳排放資源提供國。”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說,他也是國際CDM執行理事會候補委員。截至今年7月6日,中國在聯合國已注冊的項目年平均減排量總和達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已獲簽發減排量1.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已注冊項目數及簽發的減排量均為全球第一。
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兼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提供數據也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國之一,每個人平均4.1噸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39.2億萬噸。中國稱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中國十大發電集團排放量超過5.9億噸,排名前3名的集團比英國排放量還要多。自2000年來,每年房屋竣工面積20億平米,消耗7億噸煤,占世界總消耗煤的三分之一。
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資源國,2008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總成交量的84%。據專家估計,中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目前一些大型企業已經開展CDM交易,部分公司甚至專門設立CDM項目辦公室。深圳能源是率先開展CDM交易的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高自民直言,深圳能源要向低碳供應商轉型,這并非公益事業,而是企業未來競爭力的一部分。
此外,一些低碳企業也因此受益頗豐。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農克強就表示,其環保能源收益年平均增長10.5%,2010年環保訂單達到40億歐元。世博會全球合作伙伴之一遠大空調,向園區供應非電、低碳的中央空調和通風、空氣凈化設備,都會在世博的場館建設中被優先采用,遠大產品的銷售額將可能達到16億元。
碳金融應運而生
對于減排企業而言,碳交易看起來就是天上掉餡餅,但要成功實現碳交易并獲得這一資金,其過程十分復雜。
“交易步驟繁瑣、報告撰寫要求專業,部分大型企業專門設立了CDM項目辦公室,但中小型企業則對此難以摸清門道。”成鍵說。
據介紹,在CDM項目開發過程中,企業需要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然后到聯合國進行CDM執行理事會注冊,獲得碳減排指標轉讓資格,并由聯合國認證的專業機構做測算。待項目建成后的第一年,經聯合國核實后,簽發當年的碳減排指標,以后每年聯合國都要進行一次碳減排量的核實。
企業在聯合國成功注冊CDM項目并非易事。聯合國對CDM項目審核的周期較長,部分企業的項目與認證標準有差距,加上國內為CDM項目提供咨詢的機構尚不成熟,影響了企業申報成功的幾率,也會延長申報周期。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22日,中國政府已經批準2091個CDM項目。截至2009年7月6日,中國有581個項目在聯合國獲得注冊;其中獲得簽發也就是企業真正有收益的不足120家。受簽發難等因素影響,碳交易風險較高,其收益率也只有10%左右。
浦發銀行公司及投資銀行總部高級主管鄭大衛表示,我國的CDM項目業主往往直接與國際碳基金、國際投資銀行等境外買方進行碳交易談判。境外買方憑借其在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地位和專業能力,掌握了碳資產的定價優勢,主導了CER交易;而我國CDM項目業主由于缺乏專業能力和交易經驗,對碳市場的交易動態不掌握,承擔了較大的開發與交易風險,在合作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針對碳交易的金融服務也應運而生,浦發銀行也成為業內首先開展“碳交易”的銀行之一。鄭大衛負責浦發銀行的綠色信貸和碳金融業務,他說,針對龐大碳交易市場,浦發銀行與法國開發署等國際機構合作,為CDM項目提供一站式的碳金融服務,從前期綠色信貸、CDM項目注冊等。
而前文所提到的陜西企業完成的CDM交易,正是該行完成的首例CDM項目。鄭大衛表示,該企業在建水電項目完成整個CDM項目開發,包括在發改委和聯合國注冊等程序,歷經一年多時間,最終申請成功不僅為企業獲取了收入,碳交易的收入還可作為還款來源。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目前我們對企業實施CDM交易的所需滿足的條件、注冊的環節步驟都有較好的把控,此外,CDM項目業主不需墊支CDM前期開發費用,CDM投入零負擔。”鄭大衛說。他還透露,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也正考慮將低碳經濟納入其中。
減排是把雙刃劍
減少碳排放是大勢所趨,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呂學都直言,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對各國利益約束是要命的。
“鋼鐵、水泥生產都是排出溫室氣體的,除非不造房子。如果中國像發達國家那樣減排,對經濟發展是個災難,我們不可能不開汽車,不住房子、不要高速公路,這都需要排放。”呂學都說。
他透露,日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其修編討論議題達四五十個,包括共同愿景等。
呂學都還透露,談判主要針對發達國家,歐盟要消除30%,美國的則是持平。我們做的分析報告認為,發達國家能夠利用最先進技術達到目標。但是發展中國家遠遠未達到這種要求,要減少氣體排放,除非不發展經濟。因此,發達國家是減排行動,發展中國家是減排承諾,發達國家要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源建設方面的幫助。
這是因為上世紀100年中75%的碳排放是發達國家造成的。呂學都表示,根據科學界報告,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發達國家歷史排放方面負有主要責任,因此有義務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最大在技術科研、應用方面。技術轉讓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籌措資金方面,建立穩定合理預期的制度。按照其GDP0.5%到1%貢獻出來,將起到巨大作用,希望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其它幫助,就能減少排放。
“如果能夠達成協議,全世界減排格局將是發達國家絕對量排放量,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同時盡可能少地排放,催生大量低碳技術和政策,保護氣候的國際政策對未來氣候影響至關重要,也是持續發展原動力。”呂學都說。
目前,中國在減排上壓力較大。呂學都透露,據初步統計,中國現在碳排放量已經超過60億噸,很快就是全球排放量第一了,未來更將達到90億噸以上。
呂學都也表示,現在,國家開始考慮減排行動,發改委在考慮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問題,我們應充分利用國際趨勢,聯合氣候變化,建立機制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以區域做實驗和切入口,促進節能經濟發展戰略、政策,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應該放到重要位置。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