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視,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十分迅猛。據中國科學院太陽能熱利用與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峰介紹,“十五”期間,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程熱物理所等科研機構和一些太陽能企業,已開始了光熱發電技術的項目研究。目前,我國科學家已經對碟式發電系統、塔式發電系統以及槽式聚光單元進行了研究,掌握了一批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核心技術,如高反射率高精度反射鏡、高精密度雙軸跟蹤控制系統、高熱流密度下的傳熱、太陽能熱電轉換等。
“就光熱發電而言,形成我國從基本材料、主機設備和系統設計集成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鏈的時間不會太長了。”馬勝紅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西部很多城市都在醞釀上馬光熱發電項目,國家在產業指導目錄中將光熱發電列為新能源鼓勵類中的第一項,對于光熱發電系統設備的產業化而言是重大利好,而隨著相關設備規模化生產,光熱發電成本也將在“十二五”期間迅速下降。
針對未來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馬勝紅認為,雖然光熱發電系統對國內企業來說技術門檻并不高,但在熱油循環、儲能以及熱交換等技術環節,國內企業仍有待進一步攻關,關鍵是在大系統的技術和經驗上,還應多向西班牙和德國學習。對此他建議,調動產業鏈各相關單位積極性,通過實際電站項目鍛煉提高,加強完善產業鏈各環節測試手段和實驗平臺。此外,政府應加大質量管控力度,建立起質量評估體系。
未來“主導能源”
太陽能發電在我國的戰略地位正在變得愈加重要。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今年剛剛發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也再次明確了要重點發展包括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在內的新能源產業。
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電站事故引起各國政府及業內人士對新能源戰略的重新思考。核安全問題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在各國考慮削減核電發展計劃的同時,我國已經開始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并暫停審批核電項目。
相對于風電而言,國家在風電產業政策上的微調,已經通過此次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落到實處,未來不符合政策的風電整機或零配件制造企業,將不會再受政策鼓勵。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但風具有間歇性,且風速大小不穩定,因此風力發電產生的電能大小也不穩定。
而太陽能光熱發電以其與現有電網匹配性好、光電轉化率高、連續穩定發電和調峰發電的能力較強、發電設備生產過程綠色、環保,不產生任何有毒物質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關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光伏和光熱發電都有著良好前景,二者并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并行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國家要以西藏、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為重點,建成太陽能電站500萬千瓦以上。
有關專家認為,在全球低碳經濟與新能源革命的大趨勢下,光熱發電極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份額最大的主導能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