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正在尋求快速發展之道的王傳富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中發現,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而這勢必會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王傳福立即意識到這將為中國電池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機,于是決定馬上涉足鎳鎘電池生產。
那時,日本的一條鎳鎘電池生產線需要幾千萬元投資,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傳福買不起也根本買不到這樣的生產線。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傳福是一個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摳門”老板。根據企業的特點,他利用中國人力資源成本低的優勢,決定自己動手建造一些關鍵設備,然后把生產線分解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結果只花了100多萬元人民幣,就建成了一條日產4000個鎳鎘電池的生產線。利用成本上的優勢,通過一些代理商,比亞迪公司逐步打開了低端市常經過努力,比亞迪的總體成本比日本對手低了40%。為進駐高端市場,爭取到大的行業用戶和大額訂單,王不斷優化生產工藝、引進人才,并購進大批先進設備,集中精力搞研發,使電池品質穩步提升。王傳福還經常出國參加國際電池展示會,直接與能下大訂單的摩托羅拉等大客戶接觸。
獲得了客戶的認可后,公司的訂單源源不斷。
1996年,比亞迪公司取代三洋成為臺灣無繩電話制造商大霸的電池供應商。大霸是電信巨頭朗訊的OEM,比亞迪公司因此成為朗訊的間接供應商。1997年,比亞迪公司鎳鎘電池銷售量達到1.5億塊,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后,不甘寂寞的王傳福又開始了鎳氫電池的研發,并從1997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鎳氫電池。但此時恰逢東南亞金融風暴,半數以上產品出口的比亞迪公司遇到了困難。此時,王傳福的表哥呂向陽通過其所有的廣州融捷投資管理集團向王投資1660萬元,使比亞迪公司注冊資金從450萬元擴大到3000萬元。這一年,比亞迪公司鎳氫電池銷售量達到1900萬塊,一舉進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傳福把目光放到了歐美和日本市常1998年至2000年,比亞迪歐洲分公司、美國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廠商后院起火。
1999年至2000年,比亞迪公司在這些市場勢如破竹,大客戶名單上出現了松下、索尼、GE、AT&T和業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傳福投入大量資金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發,很快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并成為摩托羅拉的第一個中國鋰電池供應商。
2001年,比亞迪公司鋰電池市場份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鎳鎘和鎳氫電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實現了13.65億元的銷售額,純利潤高達2.56億元。
目前,比亞迪以近15%的全球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正與日本三洋一決雌雄。目前,在鎳鎘電池領域,比亞迪全球排名第一,鎳氫電池排名第二,鋰電池排名第三。
電池大王造汽車
如果說單干創業對于王傳福來講是第一次冒險,那么決定制造汽車無疑是他冒險的瘋狂之舉。2003年1月23日,比亞迪宣布,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亞迪成為繼吉利之后國內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
2003年8月,在陜西廣東經貿合作推介會上,王傳福再爆驚人之舉,比亞迪與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陜西省投資集團簽訂合資組建比亞迪電動汽車生產線合同,項目投資達20億元人民幣。
王傳福的思路是,通過電池生產領域的核心技術優勢,打造中國乃至世界電動汽車第一品牌,“電池大王”將造汽車與自己的長項相結合。
王傳福的自信來源于比亞迪在電池生產領域的成功。他要復制這樣的成功,他看準了龐大的汽車市常王傳福為比亞迪做汽車尋找了充足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比亞迪的電池制造將達到頂峰,需要尋找其他行業進行拓展。其次,相對于國企來說,比亞迪擁有制度優勢。而國內私車市場每年增長60%以上的巨大空間更充滿誘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