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我就像一只看似悠閑但雙腳不停滑動的鴨子
鄭李錦芬曾經用鴨子來形容自己,她說:“我就像一只鴨子,浮在水面上看似悠閑,但是雙腳卻在水面下不停地努力滑動。”這種“不慌不亂”是鄭李錦芬的工作作風。處變不驚的她帶領安利走過了一段多事之秋。
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兩年后的1997年,安利(中國)營業額就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5億元人民幣。
1997年到1998年初,傳銷如狂風席卷中國大地,1998年4月21日,中國政府頒佈傳銷禁令。一夜之間,安利在內地30多個城市的分公司、上千名員工立即停止了工作,一停就3個月,每月損失1000多萬元人民幣;與中國業務有關的安利亞太區有限公司的股票在紐約股市應聲縮水20%;影響旋即擴散到員工的親友和消費者之中,當年銷售額滑落至3.2億元。
“那是我永生難忘的日子!”多年之后,鄭李錦芬依舊感嘆。
一紙嚴厲的禁傳令,大整頓開始了,安利也無法獨善其身,但是鄭李錦芬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
當時,安利公司剛花巨資買下了廣州最高建筑物中信廣場的第40、41層。誰也不知道這一停業需要多長時間,裝修,還是不裝修?鄭李錦芬決定:裝修。在她看來,這是向企業、向員工和外界傳達信心最好的方式之一。
后來,鄭李錦芬想起那段日子,這樣感慨著:“1998年的傳銷禁令等一些比較大的挫折,它們都只是我心海中的波浪而已,而不是我整天在波濤中生活。我挺自豪的一點就是自己臨危不亂的能力。”
處變不驚的鄭李錦芬強烈地感覺到,直銷之所以在中國一直存在爭議,除了人們不熟悉這種銷售模式,更有來自東西方的價值觀確實存在沖突和矛盾。她認為,任何企業要在中國取得成功,必須取得一種陰陽的平衡,要成為東西兩方面優秀的文化結合體。“我們不需要做出簡單的、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尋找最佳的融合方式。”她曾這樣說。
在鄭李錦芬的本土化思路下,轉型時期的安利(中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改革,開始轉向“直銷+店銷+服務網點”,這是一種在其他國家從未使用過的多元化營銷模式。
1998年7月,禁令推出3個月之際,其他國際直銷公司紛紛從中國市場“收兵”,而安利(中國)成為了第一家獲得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以“店鋪銷售加雇傭推銷員”模式轉型經營的公司。
到了2006年12月1日,安利(中國)順利地拿到了直銷牌照,這可以說是鄭李錦芬率領的安利(中國)治理團隊辛勞努力的結果,而同時,這種“安利模式”又成為很多直銷企業學習的范本。
10多年來,無論外界發生什么事情,鄭李錦芬都始終對安利的同伴們做到“不離不棄”,都力求最大程度上維護經銷商的利益。從那時起,安利的員工喜歡親切地稱鄭李錦芬為“鄭太”,就不僅是出于對這位永遠那么優雅端莊的女老板的由衷敬慕,更有對她“處事不亂、處變不驚”氣度的深深折服。
我們是認真的投資者
曾幾何時,中國各地的傳銷熱,一度被媒體形容成一種“公害”。作為直銷企業的代表,安利面對著重重壓力和種種質疑。鄭李錦芬走到哪里都強調的一句話是“我們是認真的投資者”。
美國安利已經擁有45年的直銷歷史。直銷,在中國也已走過16個年頭。
鄭李錦芬很有感慨:“我們是認真的投資者,我們要生存下去。作為轉型企業,我們的方式與海外不一樣,與詐騙更不一樣,我們經歷了五次停業六次整改,我們要不停地去與各界溝通,憑實力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持。”
10多年來,安利一直扮演著直銷“老大”的角色,從1996年中國政府首批41家傳銷企業到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一律立即停止傳銷經營活動。隨后不久,安利等10家企業獲準轉型經營。2005年9月,《直銷治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相繼出臺,2006年,中國政府正式批準發放直銷經營許可證,標志著直銷在中國已經進行法治化治理時代。
在這11年里,鄭李錦芬和她的安利經歷了許多難忘的時刻,在各種融合中逐漸樹立了中國本土特色。“安利也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全部從美國照搬,同樣是提供優秀產品,提供多勞多得的從業機會,但是具體營銷方式一定要和當地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