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企業的職能(人員)正好可以劃分為九類:
1:一線生產(銷售、研發)人員;
2:生產支持(技術、檢驗、維修)人員;
3:生產現場負責人(班長、工段長);
4:職能部門(專業技術)人員;
5:調度協調(計劃考核參謀咨詢)人員;
6:中層管理負責人(車間主任);
7:企業分管負責人;
8:企業常務負責人;
9:企業第一負責人。
以上職能(人員)分工,放到“九宮圖”里面,基本可以做到“人”適其“數”。當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以上數字(人員)配屬都是動態的,但管理的程式應當遵循上述規律,也只有按照上述歸位,才能保證“九宮圖(企業組織)”的完美、協調和有力。
從“九宮圖”中,我們還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我們搞企業,首先要做好職能分工和理順流程,也就是不要挖空心思的非要找到那個代表“5、2、4、6、8、1、3、7、9”的人,實際上也根本找不到,而“5、2、4、6、8、1、3、7、9”更多的是代表一種職能。我們要明確的是:身份可以重疊、職能不可缺位,職能空缺的直接結果就是管理失調、運轉無序。
第二、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凡事需要人去做,“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理順流程的基礎。我們要在健全職能的基礎上尋找那個最能履行、最善履行“5、2、4、6、8、1、3、7、9”的人,來推進企業的各項工作,以保證企業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混亂的管理,沒有無用的人才”,也只有將人才放到合適的能級崗位上去,才能發揮人才優勢,最大可能的避免造成所謂的“人才垃圾”現象。
第三、任何企業績效的源泉都來源于執行力建設。企業的組織機構無論怎樣變化,保證其運轉高效的前提都離不開調度運籌、離不開合作協調,因此,調動企業組織效率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協調中心“5”。這個中心要有高層“9”的授權和基層“1”的用戶,實現“9+5+1=15”;要達成中層的團結和配合,實現“4+5+6=15”;要確保業務支持系統的和諧統一,實現“2+5+8=15”;要協調好高、中、基三個層次的關系、貫徹好實踐第一和實事求是原則,實現“3+5+7=15”。
第四、我們要不遺余力地加強團隊的溝通工作。除了依靠“5”居中央的正式組織協調外,還要重視非正規渠道的溝通和管理,特別是盡可能的發揮不同層次之間的非正式溝通,如“2+4+9=15”、“2+7+6=15”、“4+3+8=15”、“6+1+8=15”等等,惟有這樣,才能保證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