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魚種多年難覓蹤跡
記者了解到,水利樞紐的建設,不僅影響了四大魚種的洄游產卵,也導致了珍稀魚種數(shù)量銳減。
“根據(jù)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珠江水系共有魚類385種,幾乎占我國淡水魚類種數(shù)的一半。而目前,以珠江中下游為例,少見或不見的水生生物種類達到131種,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中華鱘、鰣魚、唐魚等魚類更成了珠江多年未見的魚類。”李新輝說。
“最近一次在珠江見到中華鱘是2003年。”李新輝說,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最早的發(fā)現(xiàn)地就在珠江。中華鱘可以遠航至美國的西海岸生活,每當產卵的時候,總得回到廣西境內的珠江流域,洄游行程在700至1000公里左右。但珠江流域多個水壩建成后,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野生的中華鱘了,如今政府部門每年在增殖放流的時候都會放生人工孵化的中華鱘。
而據(jù)李新輝介紹,珍貴的鰣魚更是20多年沒有野外發(fā)現(xiàn)的記錄了。鰣魚被廣州市番禺區(qū)蓮花山一帶的漁民視為河鮮中的上品,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鰣魚在珠江還大量存在。產卵的時候,鰣魚到廣西桂平東塔漁場一帶產卵,然后回到珠江中下游,但長洲水壩建成后,珠江“池塘化”情況越發(fā)厲害,野生鰣魚集體“消失”,讓人惋惜不已。
困難漁民可獲臨時補貼
魚群產子難,下游的漁民損失最大。《法制日報》記者在珠江干流西江廣東肇慶市段采訪時,漁民陳志生剛剛打漁回來,他郁悶地告訴記者:“晚上出去作業(yè),一晚上下來就打了一條12斤的鯉魚,如今珠江肇慶段到了無魚可打的境地。漁民都贊成禁漁,我們希望禁漁之后可以多點魚,也讓子孫后輩還可以打打魚。”
肇慶市永安漁業(yè)隊50多歲的漁民梁德和也贊成禁漁,不過,禁漁也讓他失去了生活來源,這給他添了些煩惱。他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平日吃住在小木船里;家里兩個孩子,老大在城里打工,賺的錢難以補貼父母;小兒子今年初中畢業(yè),打算畢業(yè)后就找工作。如今雖然捕撈的魚越來越少,但在高峰期還能捕到數(shù)十斤魚,也能糊口,就怕禁漁之后沒有任何經(jīng)濟來源。
對此,農業(yè)部南海區(qū)漁政漁港監(jiān)督管理局副局長劉添榮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禁漁之后,國家將照常發(fā)放兩個月的柴油補貼。肇慶、梧州、貴港等地方政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將向困難漁民發(fā)放臨時補貼。肇慶市農業(yè)局副局長盧錦漢說,政府部門會參考地方最低生活標準,給予困難漁民相應補貼。
禁漁或有助凈化廣州水質
此次禁漁是否能入漁民所期望的那樣,讓子孫有魚可撈?
南海區(qū)漁政肇慶支隊隊長林建志告訴記者,禁漁的效果,早已在海洋休漁、長江禁漁中得到證明。當年肇慶封開首次在廣東魴(俗稱“邊魚”)產卵場一帶開辟禁漁區(qū),實施禁漁期保護,當年一度稀缺的廣東魴種群逐漸恢復。
“現(xiàn)在你去酒店吃河鮮,邊魚就是主力菜,全靠禁漁挽救回來的。”林建志說,禁漁的最終受益者是漁民和消費者。
李新輝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了珠江禁漁的好處,他說,保護珠江,首在西江,西江之重,重在肇慶。西江流域內,廣東肇慶至佛山段的水質常年保持在二級,廣州西江引水工程完工之后,如何保持肇慶至三水段的西江水質成為關系廣州600萬市民飲水安全的事情。
“人們都知魚水之情,說魚兒離不開水;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水也離不開魚,魚類在水體凈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性作用。” 李新輝說,“江河里必須有水生生物,形成完善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水質才會變好。珠江禁漁之后,魚類會增加,鯉魚、鯽魚這些雜食魚類可以消化有機廢物,轉化成蛋白質,對保持水質、確保廣州人喝上優(yōu)質水很有好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網(wǎng) 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