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域,首次禁漁。
農業部決定:從今年4月1日至6月1日,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6省(區)珠江流域面積44萬平方公里內,禁止一切捕撈行為。
珠江流域首次禁漁,原因何在?漁民怎么看?會帶來哪些影響?近日,《法制日報》記者隨同農業部南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的中國漁政307船、44422船和44442船從廣州珠江出發,溯珠江主干西江而上直至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沿途采訪漁民、專家和地方官員,傾聽各方對禁漁的看法。
廣州水域四大魚種集體失蹤
“守著珠江沒水喝曾是廣州的尷尬。”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對《法制日報》記者說,如今,珠江下游的三角洲河網及上游的南北盤江皆受到污染,導致當地漁業資源嚴重萎縮。
為了證實此言,3月18日8時30分,記者隨漁政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出發,溯江而上。站在船頭望去,偌大江面兩邊多是鋼筋混凝土,水面上除了大型貨運船,很難見到其他船只。偶爾有幾艘小漁船在水上漂蕩,卻也沒張網捕魚。直至10時30分,漁政船行至廣東省佛山市三水段,方見岸邊水草。李新輝告訴記者,水草上有魚兒產卵的痕跡,這個也是離廣州最近的一片魚兒產卵之地。
據介紹,由于水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珠江原本的主人——青、草、鰱、鳙四大魚種集體“失蹤”。
“以前的珠江也是魚蝦貝蟹樣樣俱全吶,有時候還能撈到1米多長的大魚。就是在1998年發洪水的那年,最多的一次,一網下去,魚多到一個人拉不上來,一網就有近300斤魚。”珠江新城漁民新村漁民陳錦洪今年50多歲了,他在給記者介紹珠江往昔情景時這樣說。
但是,珠江廣州水域魚類種群結構如今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李新輝調查后發現,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要求不高的雜魚成了珠江廣州水域的“主角”,如羅非魚、雀鱔、巴西龜、清道夫、羅氏沼蝦、埃及胡子、食蚊魚等就是珠江廣州水域經常能撈到的外來入侵物種。
“這些物種來者不善,像羅非魚,它可不是簡單地到廣州混口飯吃,它們來到廣州是要把本地物種趕盡殺絕,實施種族滅絕的入侵戰,完全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李新輝說。
水壩林立魚兒“生崽”難
《法制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污染,珠江水域上林立的水壩也是四大魚種集體“失蹤”的一大主要因素。
李新輝舉例說,靠近廣西壯族自治區大藤峽處有個“東塔產卵場”,下游70%洄游性魚類都喜歡把產房設在那里。但是,2007年,位于下游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修建后,魚類就極難洄游,造成下游70%的魚類種群難于“生崽”。最后的結果是,下游廣東段的魚類種群結構將發生徹底的變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漁政漁港監督處處長陳國良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珠江流域已經沒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如長洲水利樞紐雖然建設了魚道,但是太窄,高度過高,珠江水量大,魚兒難于“躍龍門”。每年的5月份,四大魚種到上游產卵的時候,在大壩下游就會密密麻麻地擠滿了魚,這些魚產子心切,拼命地往大壩上撞,撞出的血把江面都染紅了,讓人看了很心疼。
李新輝說,四大魚種是在珠江中洄游的物種,活動半徑在400公里左右。長洲水利樞紐建成后,梧州到廣州出海口的距離縮短,這讓四大魚種沒有足夠長的距離漂流。小魚在梧州出生后,要隨波逐流往下游走,邊走邊長大。但不足400公里的距離,讓小魚尚未長大就被沖到海里,被活活咸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