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鍋爐技改帶來的機遇
“這些余熱發電裝備如果全部運行年發電能力可達18億度,每年節約成本近6億元,將在未來兩年節約噸成本10元左右。”成本降低10元,對于噸利潤僅有30—50元的水泥企業來說,尤其具有吸引力。
在余熱管理的實現中,關鍵的是余熱鍋爐的制造技術。
余熱鍋爐不同于一般的鍋爐,并沒有燃燒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熱換器。但在該制造領域,市場一度被GE、西門子等國際巨頭壟斷。
“在余熱鍋爐領域,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對國外產品的進口替代,甚至部分產品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上海一位機械設備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
鍋爐本身屬于傳統制造業,2008年我國鍋爐生產企業為1,205家,生產廠商眾多,競爭激烈,毛利率低。但生產余熱鍋爐的企業并不多,且絕對集中。隨著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目前國內已經有相當一批公司能夠做出很好的余熱鍋爐,如海陸重工、杭鍋股份、華光股份、江西江聯、鹽城鍋爐等。
余熱鍋爐是近10年才興起的新興產業,2005年以后,隨著節能減排壓力的增大,開始得到快速發展。余熱鍋爐屬于特重鍋爐,和傳統鍋爐有很大區別,中國傳統三大鍋爐企業哈鍋、東鍋、上鍋并沒有介入該領域。
而對于高耗能企業來說,余熱系統的啟用不僅沒有給企業造成負擔,反而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據杭鍋股份有關人士介紹,以年產60萬噸的焦化企業為例,其可配套建設2×12MW余熱鍋爐,每年可節約4000萬元,工程投資約為1.2~1.3億元人民幣,投資回收期約為3年。
“余熱發電的單位成本約0.1元/度,而外購電力價格約為0.4元/度,以此計算,采用余熱發電后,祁連山2011、2012年電力成本相對2009年將可分別節約0.9、2.4元/噸左右,對應EPS增厚0.03、0.07元/噸;我們不斷強調內生性增長將是公司未來增長極之一,這種內生性增長主要體現在公司對成本和費用的控制。”長江證券水泥行業分析師劉元瑞指出,祁連山因為余熱系統的進入,成為分析師看好的理由之一。
祁連山原有余熱發電項目兩個,分別在永登與平涼,總裝機容量為10.5MW,2010年7月公司又公告將新建的5個余熱發電項目,完工后裝機容量將達49.5MW.
較早前冀東水泥發布公告,計劃再投產12臺余熱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25萬KW,增加70%。
“這些余熱發電裝備如果全部運行年發電能力可達18億度,每年節約成本近6億元,將在未來兩年節約噸成本10元左右。”國都證券分析師傅浩經測算指出。成本降低10元,對于噸利潤僅有30—50元的水泥企業來說,尤其具有吸引力。
“其實作為生產企業,如果沒有利益驅動,主動進行節能改造的動力并不強,如果能夠帶來成本的下降,企業就非常愿意去做。”上述杭鍋股份高管對記者說。“這也是過去幾年,余熱資源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007年以來,國內主要水泥生產企業的并購整合力度加大,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大企業集團主導的的競爭逐步將壓力傳導至生產成本環節。
國金證券電力設備分析師張帥指出,經濟性推動外加政策配合將推動水泥余熱發電行業快速增長,測算水泥余熱發電項目將降低生產線40%的電力成本。項目內部收益率達25%-30%。上線后,余熱發電將貢獻提升水泥生產線的凈利率2-3%,相當于增加每噸水泥15%的凈利潤。這對于長期處于完全競爭狀況下的水泥企業具備相當的吸引力。同時節能減排也為余熱發電市場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預計未來3年水泥余熱發電的設備平均市場容量接近100億/年。
在鋼鐵企業,寶鋼對余熱的管理利用目前處于先進水平。但其他鋼鐵企業的余熱管理僅僅處于起步階段。
太原鋼鐵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之一,在過去5年,曾經是太原主要污染源的太鋼投資80多億元人民幣改造、實施了近百項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能源動力總廠廠長韓森曾對媒體說,五年的努力不僅讓企業收到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讓太原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這兩年,余能余熱回收這一塊,我們一年可以發電12億度,這相當于燃燒50萬噸煤,效益是非常好的,這樣相當于二氧化碳減排大概110多萬噸。”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寶鋼股份回收余熱余壓等余能資源達到233萬噸標煤,比2006年多回收95萬噸標煤,占公司總用能量的12%,折合人民幣41.29億元,余熱發電達到11.56億千瓦時,余熱資源利用率達到70%以上。
“對企業來說,進行余熱管理,其實是件很劃算的事情,以鋼鐵企業為例,興建每年500萬噸產能的生產線的總投資是200億元,如果配套余熱管理系統,大致需要多投資10億元。這對總投資來說,并不大。”上述鍋爐企業高管對記者說。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上來說,鋼鐵企業的燒結環節,3—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隨后,將體現為單位成本的降低。”
在成本降低與政策的雙重推動下,企業開始更積極地進行余熱管理。反映到余熱鍋爐的生產企業中,則是訂單的顯著上升。
2010年9月,新上市的杭鍋股份披露在手余熱鍋爐訂單為38億元,而到了2010年年底,公司接到的訂單已經達到將近50億元。
同行業的海陸重工、川潤股份等,也出現了訂單增加推動業績上升的情況。
3.行政節能是另類催化劑?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十二五”單位GDP能耗降低目標為16%,單位GDP碳排放降低目標為17%——這意味著,在繼續提出節能目標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強度也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一個新的約束性指標。
如果說祁連山、冀東水泥、寶鋼等企業進行余熱管理更多的是市場行為,行政性的節能減排強制措施效果并不明顯,且已經步入死胡同。
過去的“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雖然已經完成,“十二五”時期節能減排任務又再度兵臨城下。
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于3月16日公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十二五”單位GDP能耗降低目標為16%,單位GDP碳排放降低目標為17%——這意味著,在繼續提出節能目標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強度也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一個新的約束性指標。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中國過去五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9.06%,基本完成此前提出的20%目標。但中國“十二五”的節能減排進程,與能否實現,讓人不那么放心。
回顧2010歲末,各地地方政府普遍采取拉閘限電的方式來“節能降耗”,人們有足夠的理由對十二五節能目標先打個問號。
2010年11月,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等參與研究的國際小組通過調查發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200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雖比2008年減少1.3%,但“由于中國經濟發展良好等原因,減幅小于預期值”。
上述表述頗為含蓄,但反映到減排的進展上看,則是一組十分尷尬的數字:日本減少11.8%、美國減少6.9%、英國減少8.6%。而中國增加8%、印度增加6.2%、韓國增加1.4%。
不可否認,2009、2010都有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因素。但碳排放凈增8%的數字背后,還有節能減排方式的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