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稿件 首席記者 黃艷春
中華鱘為何頻頻現身廣陽島
長江廣陽島水域3次誤捕中華鱘,莫非這里是中華鱘的魚窩子?還是它們偶爾路過,運氣不佳被捕撈?昨日,南岸區漁政部門提出幾個可能性。
A:前日,三峽蓄水,兩江水位暴漲,此狀況誘發魚兒受驚亂竄。廣陽島水域是魚群出沒相對集中的地方,這次誤捕的中華鱘是幼魚,有群游特征,10多個小時在相同水域捕到3條就不足為奇了。
B:今年4月底,我市向長江放流了50萬尾魚類,其中就有中華鱘幼魚。這次誤捕的3條魚極可能屬放流的中華鱘——它們的體長、重量和顏色有人工養殖特征。
C:中華鱘有洄游習性,即性成熟后從大海游向長江入口,順江游到它們出生地——金沙江繁育后代。現在,中華鱘洄游被三峽大壩阻隔。不過,三峽大壩以下已有中華鱘產卵的記載,而且大壩留有專供中華鱘通過壩體的孔。就此,這次誤捕的中華鱘的出生地極可能是三峽大壩。
D:三峽大壩未完全隔斷長江時,3條中華鱘的母親極可能已達到金沙江,它們出生后群游到我市水域,選擇廣陽島水域作它們的生長場所。
我市漁民多次誤捕中華鱘
●2007年11月21日,長江巴南魚洞江段,漁民誤捕一條體長35厘米的野生中華鱘。漁政人員透露,這是我市兩江在中華鱘幾乎絕跡三四十年后,首次發現野生中華鱘,其意義不亞于“陜西發現野生華南虎”。
●去年6月22日和23日,長江奉節江段,兩條被增殖放流、體長約50厘米的中華鱘被漁民誤捕。
●今年6月16日,長江渝北洛磧江段,兩個漁民誤捕一條一天前增殖放流的中華鱘幼魚。
●今年6月16日,長江廣陽島水域,漁民誤捕一條長1.28米、重13公斤,屬人工放流的中華鱘。當月底,一條野生中華鱘在這里被誤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