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市場新挑戰
2010年10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隨后,發改委會同環保部等部門完成編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基本編制,并上報國務院,節能環保也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
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市場前景,中國節能環保的產業之路才剛剛起步。但另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是,就目前的境況而言,雖然節能環保的市場潛力巨大,但產業集中度低、先進技術缺失等不平衡現象也普遍存在。
從央企的地位看,中節能除了自身的企業身份之外,還肩負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企業”使命。
然而,旗下擁有節能、環保、新能源三大業務板塊的中節能所面臨的市場挑戰也顯而易見。
“首先是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成本比較高。”張超對本報記者表示。
據張超介紹,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目前,國內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整體水平還相對較低,無論是設備還是節能技術的知識產權,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只能通過合作的形式實現。
其次,在客戶的選擇上,目前中節能的服務對象則更多地鎖定為城市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方面。而面對作為節能減排的主題對象企業,中節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則依舊走在探索如何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道路之上。
“其實這主要是由業務類型決定的,比如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等城市公用的基礎設施,我們的服務對象肯定以政府居多,企業的業務我們也在做,但我們在對客戶的選擇上有一定的標準,主要還是大客戶,一個訂單就幾個億。”張超說。
與此同時,另一個挑戰是,在工業領域,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尤其在電力行業,則更多地選擇將節能減排業務自行運營,而中節能所面臨的競爭也凸顯強烈。
“中國的節能環保市場太大了,我們不可能完全通吃,我們只能用我們的專業性去說服我們的客戶,通過規模化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張超說。
而在逐步細分的市場中,對于規模相對較小,技術領先的優質競爭對手,張超則表示,中節能會借助自身實力,以及先進的管理運營模式并通過市場機制對其進行兼并重組,進一步擴大自身的技術實力。
“我們的鎂法脫硫技術在國內是領先者,就是通過這種對企業完成收購實現的。”張超說。
同時,張超向本報記者透露,現階段,中節能已經向國內一些在各自領域擁有先進技術的節能環保企業提出了收購意向,但沒有披露更多細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