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國內主要組件廠也已經對歐洲市場下調補貼后的市場格局嚴陣以待。它們一方面仍對該市場抱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在抓緊時間開拓其他地區市場。
已在美國設廠的尚德電力首席執行官施正榮表示,該公司一半的太陽能面板將銷往歐洲,今年該數字僅會小幅下降,同時約10%的產量將銷往意大利,與去年基本相同。
英利綠色能源首席戰略官(CSO)王亦逾上周亦稱,其在美國設廠的計劃,預計今年將會有實質性進展。
全球知名IT咨詢機構--iSupply預計,去年全球光伏需求為15.7GW,較上年增一倍;不過今年全球需求量為22GW左右,增速下降至三至四成;今年德國裝機量為7.3-9.4GW,而意大利市場則由3GW增至4GW。
上下游廠商喜憂參半
去年全球對光伏組件需求升溫,各大廠商毛利率大多不錯,爭先恐后擴產。從組件大廠無錫尚德電力、天合光能,到硅片和硅料龍頭賽維LDK、保利協鑫等行業上下游企業,都沒有停下擴張產能的步伐。
就上下游擴產速度而言,切片和組件技術相對簡單、成熟,擴產后數月就可達產;而多晶硅生產工藝復雜,設備組裝后還需要較長的時間試產,產能完全釋放甚至以年計算。
如此來看,組件商在下半年毛利率受壓將成為大概率事件。王亦逾就表示,“今年組件價格壓力較大,再說公司的全球銷售鋪得較開,有一些在低毛利市場,估計今年毛利(率)會略低一些。”
而多晶硅廠商的情況則稍顯樂觀。目前該行業的生產成本普遍在每千克30-40美元,部分行業領先者可以做到30美元以下,保利協鑫等國際大廠則可以做到24美元左右,且隨著技術不斷改進、擴產帶來規模效應,成本還有壓縮的空間。
但也有觀點認為,若組件價格后期降幅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也會拖累多晶硅走勢。湘財證券分析師候文濤就表示,“如果下游組件價格一直保持下降的話,上游的支撐也不會太大,短期上漲后還是會回落下來。”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呢?當全產業鏈價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將會激發新的需求,重新讓價格受到支撐。施正榮就稱,今年雖然會暫時出現供應過剩,不過“一旦出現供應過剩,價格將降低,需求將會上升。”
陳華也分析稱,目前全產業鏈價格上行趨勢將會持續到補貼下降之前。而之后需求是否會再次回升,要看到時全產業鏈成本和價格下降的程度。
“這種周期性是歐洲固定電價(FIT)補貼方式和光伏產業鏈不斷擴產、成本不斷下降帶來的特殊效果,將在未來的歐洲市場不斷出現。”他在報告中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