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光伏建筑的成本有所下降,所以國家下調了太陽能光電建筑示范項目的補貼力度。但金太陽示范工程的政府補貼需要申請,有數量上的控制;如今,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補貼又下降三成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節能建筑開發商的積極性。”杜彤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采訪時表明了擔憂。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也認為,盡管這種補貼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財政負擔,且客觀上反映了國內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正在從前期的示范走向大面積推廣,但由于國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依然較高,貿然大幅降低補貼可能會引起建筑商的抵抗,所以補貼政策退出還為時尚早。相關部門必須把握好補貼力度減弱的節奏,以免對國內太陽能光電建筑項目的大力推行造成不利影響。
光伏建筑發展為何不給力?
作為節能建筑先行者的泰豪科技,其最初看好的就是4000億節能市場這塊“大蛋糕”,但發展至今,其業務回報卻為零。加之,2011年國家對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項目補貼的大幅下調,光伏建筑市場顯得很不“給力”。
那么,光伏建筑在發展過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難題?國家大幅降低光伏補貼僅僅是因為成本下降?
“光伏建筑發出的電是自發備用還是上網?上網后電價又該如何計算?這是問題之一。”杜彤表示。據了解,光伏建筑是分布式電源,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上網收購機制,電網公司不知如何購買光伏建筑發出的電,更談不上光電定價。
“光伏建筑的投資回收期較長。”杜彤表示,光伏建筑屬于新能源應用項目,靠政府補貼予以引導,目前還未打開市場,盡管相關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但投資回報還需一定時間。他分析認為,光伏建筑在國內推廣應用是有一定的適用條件的,與建筑的外觀、各地的光照、發電的有限性等各種因素有關。
另據了解,有無地方資源關系也成為光伏建筑項目推廣應用的一大難題。目前,節能建筑工程大部分來自于政府的公共項目,當地企業具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天優勢,能否拉到地方政府的公共項目成為節能建筑推廣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資料顯示,泰豪科技智能節能業務方面收入為5.7億元,而另外三名競爭對手延華智能、達實智能、賽為智能則分別為1.5億元、1.28億元、0.34億元。但延華智能與達實智能在其當地市場占絕對優勢。據了解,延華智能與達實智能分別在上海與華南地區擁有七成以上的業務量。
那么,光伏建筑是否值得推廣?“長期以來,人們只關注建筑空間的大小、功能的布局等外在因素,而對建筑本身是否節能環保則有所忽視。而發展光伏建筑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建筑的節能與低碳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產的專家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紐約是美國第一個全面評估適應氣候變化的風險、成本和潛在解決方案的城市,其能源收入的10%都要用于節能建筑的改造。
“國內光伏建筑的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今后應在響應政府號召的前提下,積極完善太陽能發電系統。”談及未來光伏建筑的發展路線,杜彤如是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