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硅高科12對多晶硅還原棒
1998,我國太陽能產業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太陽能電池開始進入萌芽期,研發工作在各地次第展開,但進展緩慢。
崔容強介紹說,1986年國家計委在農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個五年計劃”中列出了《太陽電池》專題,全國有6所大學和6個研究所開始進行晶體硅電池等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內先后引進了多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包括云南半導體廠從加拿大引進的1MW(兆瓦)生產線等,使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由原來的幾百KW(千瓦)一下子提升到4.5MW,這種產能一直持續到2002年,產量則只有2MW左右。
“90年代中末期為我國太陽電池穩步發展期,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太陽電池生產技術和工藝得到穩定發展和提高,生產量穩步增長,基本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并有極少量的出口。”崔容強說。
1998年,我國政府開始關注太陽能發電,擬建第一套3MW多晶硅電池及應用系統示范項目,這個消息讓現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苗連生看到了一線曙光。可是,當時太陽能產業發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約,令不少人對這一新能源項目望而卻步。在合作伙伴退出的情況下,苗連生毅然逆勢而上,爭取到了這個項目的批復,成為中國太陽能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1年,無錫尚德建立10MWp(兆瓦)太陽電池生產線獲得成功,2002年9月,尚德第一條10MW太陽電池生產線正式投產,產能相當于此前四年全國太陽電池產量的總和,一舉將我國與國際光伏產業的差距縮短了15年。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尚德的橫空出世及超常規發展帶來的“首富效應”啟動了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加速器,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和研發也駛入了快車道。
天威英利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03年12月19日,該公司的項目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全線投產,填補了我國不能商業化生產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空白。
2003到2005年,在歐洲特別是德國市場拉動下,尚德和保定英利持續擴產,其他多家企業紛紛建立太陽電池生產線,使我國太陽電池的生產迅速增長,目前,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0%。
王占國院士指出:“近年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相關的技術研發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與國外相比可能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產業和市場發展等方面。比如,幾種典型太陽電池的實驗室最好效率都比國外要低,我國單晶硅、多晶硅的實驗室效率分別為19.8%、16.5%,而國外的分別為24.8%和19.8%。”
而且,王占國院士表示,我國太陽能電池制造中,很多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耗費了企業大筆資金,所以,我們應該加大設備的研發和制造,以降低成本。

北京地鐵站旁安裝的太陽能路燈
2005,我國拉開多晶硅大發展的序幕
多晶硅是整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命脈”,多晶硅原材料的短缺使太陽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制約了太陽能電池產業和市場的發展。
另外,多晶硅原材料的先進生產技術一直基本上掌握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幾家主要生產商手中。由于種種原因(生產商對光伏產業能否保持穩定需求的疑慮、技術和市場壟斷的需要、擴產的滯后性),這些企業沒有一家宣布在中國建廠,更遑論技術轉讓。
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嚴大洲表示:“國內光伏企業要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須‘苦練內功’,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嚴大洲介紹說,我國多晶硅始于1964年,但是技術水平低、規模小、產品單耗高、生產成本高。2005年之前,我國年產多晶硅還不到世界年總產量的0.5%。
因此,2005年,業內著名專家梁駿吾、周廉、闕端麟三位兩院院士聯名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等一份建議書,呼吁:“打破壟斷、政府主導、多方融資迅速建立年產上千噸級的多晶硅生產廠。”嚴大洲說:“院士的上書在業界引發了強烈反響,也堅定了我們走自主研發道路的決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