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難題
2010年11月,財政部取消了總計54兆瓦、39個金太陽項目的補助,尚德電力、阿特斯以及BP這樣的知名企業赫然在列。
“我給你算一筆賬。目前一個光伏電站項目投資額大約是28元/瓦,地方和國家就算拿出補貼18元/瓦,企業自己貼10元/瓦來建設。1瓦電池1年發電1度,那么要想收回成本也需要10年,建電站還不如賣電池來得快。一個50兆瓦的電池生產線可能1年能建好,2到3年就可以回本并盈利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項目即便有了補貼,還要長期擱置不建。”朱先生表示。
現在對光伏電站的考驗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國家雖有補貼,但地方政府補貼難以到位。除了江蘇、浙江等地有一定的財政費用支持,不少地方政府難以落實配套補貼。
第二,占電站投資50%成本的光伏組件價格,可能難以快速下降。光伏組件每提高1%的轉換效率,可能會降價10%左右。但是2年內,很多光伏組件廠無法將其轉換效率大幅提高。因而,組件降價的幅度,可能沒有政府補貼削減的幅度快。這樣,光伏投資商賺錢也就不容易了。
此外,海外市場較好,也使得光伏組件企業不愿降價。
在德國,盡管政府于2010年對補貼額下調了20%左右,但30千瓦~100千瓦的屋頂發電補貼額仍然高達0.26歐元/千瓦時~0.29歐元/千瓦時,比中國的補貼額要高出一大截。
另一家從事光伏電站建設的負責人劉先生則表示,國內很多光伏電池廠雖已經入圍了電站項目的采購名單,但他們可以用“沒有貨”或者“來不及做”等話來搪塞掉,而是把貨調往德國等地,畢竟那邊的價格要比中國當地的采購價來得高。
朱先生也強調,于中國建設光伏電站,也并非完全不能盈利。不少獲得補貼的光伏電站項目主要是光伏生產商“自發自用”。假設電價成本約1元/千瓦時,若夏季峰值的電價達到1.9元/千瓦時,這樣一來,電站投資方將會節省不少電費。但如果該光伏電站是以0.4元/千瓦時左右的脫硫電價賣給電網的話,就可能虧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