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與金風科技、華銳等新能源設備類公司不同,設備類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夠得到保證,該領域有不少民營企業參與也證明了其盈利空間的存在。而風電等新能源運營開發類公司的盈利能力,暫時還受到巨大的壓制。
據了解,電力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的新能源業務以風電為主,整體盈利能力并不容樂觀,有的企業為了圈占地盤,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甚至是不計成本的“低價中標”。上述問題讓不少人對電力央企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盈利能力表示擔憂。
過度扶持的弊端
有行業人士認為,華能新能源IPO折戟也暴露了中國新能源發展中扶持過度的負面效應。深交所研究報告稱,當今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對新能源產業實施了多種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也成了新能源企業被青睞的重要因素。
政府有關部門在新能源產業發展初期進行適度扶持是必要的,但如果過度,就會使企業形成政策依賴,一旦環境變化,就可能出現問題。從2010年開始,特別是第四季度出現的一系列政策變化,令長期依賴政策扶持的風電企業出現發展放緩。如國家發改委[1204號文件]強調“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政策給本土風電企業提供了發展良機。但是隨著國內企業實力的增強以及歐美的企業和政府認為上述規定限制了國外企業在中國風電產業的公平競爭。2010年1月,發改委取消了此項規定,這一開放風電市場的政策變化對已經產生政策依賴性的國產風電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另外,目前國家可再生能源的補貼只針對有并網批條的風電企業,這對風電運營企業造成了較大影響。由此,部分境外投資者認為,該行業已進入了和西方國家類似的“低速平穩發展階段”,而不是高速增長期,他們對中國風電業的追捧可能就此告一段落。
事實上,今年以來國內不少已上市公司也開始陸續涉足新能源業務,包括風電、光伏發電等業務也成為這些上市公司并購企業或者投建項目的偏愛,不少上市公司還將新能源項目列為公司增發募集資金的主要投向所在。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對新能源業務的追逐過于盲目,例如不少公司在光伏行業的巔峰階段蜂擁進場,很有可能被高位套牢,不但是對公司募集資金不負責任,還可能帶來新的負累。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業務發展還是非常需要資金的,能夠通過上市融資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求自然需要肯定,但在籌備新能源業務上市或將新能源業務納入上市公司之前,應該自問盈利能力如何,不要因新能源虛熱而偏廢主業。
本報記者曹婧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