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技術是由中國人自主研發設計的。”承建世博軸“綠色中央空調系統”的是北京市華清地熱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清地熱”),公司總經理陳燕民告訴記者,世博軸是江水源熱泵和地源熱泵第一次大規模的結合,在世博軸樁基及底板下鋪設了700公里長的管道,使地源熱泵和江水源熱泵兩大系統形成了貫穿軸線的“綠色空調”。每小時有1200噸黃浦江水通過熱泵成為空調冷卻水,處理后再排回江中,比傳統中央空調節能30%以上,每天可省電1萬度,可提高制冷效率7%。世博軸的地熱技術充分體現了世博會低碳、節能的宗旨。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曾采用過地熱技術。當時,華清地熱成功設計了“城市再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將城市污水源作為奧運村夏季制冷、冬天供暖的主要介質,實現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陳燕民說,其實我國的地熱資源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已經被開發利用。華清地熱自己的辦公樓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利用地熱供暖,是當時北京市第一個地熱供暖示范工程,現在依然運轉良好。
他認為,地熱資源具有本土化、可持續和可再生等特點,許多國家正是通過地熱的利用而減少了對進口燃料的依賴,替代了化石燃料能源,這些國家還因此減少了顆粒物和溫室氣體等污染。
作為新能源,地熱技術正在不斷推廣利用。北京市能源規劃和地熱規劃要求,“十一五”期間,本市利用淺層地溫能面積要達到3500多萬平方米,對于采用熱泵系統供暖的各類項目,政府還提供每平方米30元到50元的補助。
外資來了
“在歐洲,人們已經普遍接受地熱這種可靠的能源供應以及全新的、舒適的生活方式,能源企業發展態勢也非常好。”瑞士喬治費歇爾集團管路系統總裁派切·羅瑞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8月14日,喬治費歇爾集團管路系統工廠在北京通州區落成,專門用于生產冷熱水裝置與供暖地暖系統的建筑技術系統。這是該集團在華開設的第10家企業。
派切·羅瑞告訴記者,國外利用地熱取暖的技術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距離現在已經有90年的歷史了。目前,歐美國家都將地熱列為優先開發利用的替代型能源,如冰島85%的住宅都利用地熱供暖。
“地熱取暖對于技術的要求并不高,無非是管道鋪設和熱泵排水系統的設計。我認為目前中國的技術水平和國外沒有什么差別。”派切·羅瑞向記者表示,他非常看好中國這個新興市場,新工廠之所以選擇北京,就是因為中國北方地熱資源豐富,便于公司向民用領域進軍。
而陳燕民則擔心這些外資搶灘會給本土脆弱的地熱企業帶來業內大洗牌,因為中國的地熱開發技術雖然達到了國際水平,但民眾普遍缺乏興趣,地熱企業除了研發推廣之外,還要對民眾進行宣傳和普及地熱知識,道路可謂艱辛。隨著未來外資企業更廣泛地進入中國地熱市場,他們資金上的優勢將對中國企業帶來不小的沖擊。
但他也相信,面對越來越開放的地熱市場,比如世博會的項目競標,中國的企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在項目的實施和運作過程中,不斷地與上游供應商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最終實現應對不同項目的二次創新。因此,面對外資搶灘中國市場,本土企業也不必驚慌失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