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目前,我們正在搜集資料,做好應訴準備,如果需要企業反映問題,提供數據,我們肯定會積極配合。”10月23日,國內知名光伏民企無錫尚德總經理張建敏告訴時代周報。
10月24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簡稱“學會”)的一名知情者透露,目前,商務部、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均已介入調查取證工作。預計,發改委將聯合商務部從官方渠道與美國方面展開溝通,而學會可能通過民間力量組織協調。
依據現階段的調查,美鋼聯的申訴并不屬實。一位不愿具名的稀土界人士告訴時代周報,據美國能源專家分析,世界稀土儲量中,中、美、俄的占比分別為36%、13%和19%。美國若缺稀土,為何不自力更生?將資源藏起來的動機何在?
至于“歧視美國公司”,有業內人士反駁道,去年9月,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面板公司First Solar就獲準在內蒙古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市投建史上最大規模的太陽能光伏電站。當時,正在美國進行友好訪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還出席了簽字儀式。
“其實,美國這個申訴,很大程度是從貿易失衡的角度提出的。但我認為,至少就光伏而言,不存在此種不平衡。”中國太陽能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告訴時代周報,由于國產設備性能欠佳,國內廠商一般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際市場進口,而原材料多晶硅,雖然國內市場能夠供應一些,但仍有50%的缺口,需要美國、歐洲填補。而且,中國新能源的主要市場仍在歐洲,而非美國。因此,綜合原材料、設備、組件三項來看,美國仍處于貿易順差狀態。
海關出口數據顯示,2010年1-8月,我國太陽能電池板出口總額100億美元,80%來自歐洲市場,對美出口的貢獻率僅為4.57%,而其中,3/4為薄利的加工貿易。風電方面,至今為止,中國僅對美出口三臺風機,容量不到1萬千瓦,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2005-2009年累計對華出口風機容量已超過113萬千瓦。
“這背后牽扯著更大的戰略問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伯強對時代周報分析道,奧巴馬上臺時就承諾要把清潔能源作為經濟和就業的增長點。“潛臺詞是說,‘我不僅要把原材料、設備賣給你,也要把組件賣給你。’而現在,我們把組件賣給他,犧牲了他的就業,這如何算是增長點?”林教授說。
光伏業前途未卜
這場史無前例的清潔能源貿易戰中,值得玩味的還有各方姿態。
美鋼聯主席利奧·杰勒德在奧政府發起調查當天,除了為之叫好,干脆幫民主黨拉起票來。他表示,申述文件9月9日提交后,在參、眾兩院獲得的最多支持來自民主黨。為那些利益受損的美國新能源工人“背書”本不該因黨派而有所分歧,但多數共和黨人并不支持。
“11月2日即是國會中期選舉,目前的民調,民主黨不占優勢。而美鋼聯在美政壇頗有實力,產業工人又是民主黨的傳統票倉,所以,不排除奧政府將能源調查作為選舉策略的可能性。”王聯合告訴時代周報。
其實,奧巴馬與美鋼聯有些淵源。2004年總統選舉期間,奧正因為得到此工會成員的支持,才能夠在民主黨初選和大選中拿下幾個至關重要的制造業州。此次,奧已陷入可能失去眾議院的危機之中,這對其繼續推行變革新政極其不利,而美鋼聯能否拉其一把,就從奧巴馬先行“投之以李”開始。
此前,美眾議院已通過懲罰人民幣被低估的《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如果美財政部不推遲發布匯率報告,該法案被參議院獲準并經總統簽署生效的幾率將提高。這意味著,中美之間可能爆發更為嚴重的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全面經貿對壘。
盡管中美貿易危機四伏,但美國新能源市場仍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好。“美國光電市場的發展情況非常好,預計他們今年會有超過1兆瓦的市場需求。當初正是為了抓住商機、縮短與客戶的距離,我們才決定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尚德經理張建敏說。而301調查啟動后,到美國本土設廠被認為是應對貿易壁壘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是,此種發展趨勢亦令人憂心。“不要說美國市場是繼歐洲之后的下一個亮點,這是不現實的。”在林伯強看來,美國、歐盟都有各自的新能源戰略,中國企業搶奪他們的經濟增長點,在根本上是不被歡迎的。而且,光伏產業對此次調查最為敏感,原因就在于對海外市場依存度太高。
除了強調拓展國內市場,林伯強進一步指出,光伏企業必須優化生產。其實,我國光伏組件價格低,不是因為政府補貼多,而是由于環境成本低。“如果把環保標準提至與美國相同的高度,我們無法實現盈利,但若計算環境代價,目前的盈利根本不相對稱。”林伯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