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頻率增大
對氣象預報提出新挑戰
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于新文說,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極端的、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頻率增大,強度加強,這對氣象預報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氣象部門要加強監測,提高監測和預報的精細化水平;要加強預警信息的發布,有了這種信息要很快地讓災區的老百姓以及生產部門、指揮部門第一時間知道。
氣象專家認為,在提高預報預測水平的同時,社會各界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采取預防措施,以更有效地應對極端氣象事件的發生。對于排水管道等現有的城市設施,如果不能適應頻繁發生的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政府應該盡快投資進行改造。張強說:“有的城市排水設施當初設計標準低,目前已經不能適應變化的降水強度,就不能夠及時地把水排出去。”
張強建議,對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要按照《氣象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即進行氣候適宜性、風險性以及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影響的分析、評估。
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就氣候可行性論證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氣候可行性論證對于避免或者減輕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受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或者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他說,“不過,整體而言,這項工作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
于新文還強調指出:“要減輕極端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讓防災減災知識深入人心、增加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同樣非常重要。” 劉 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