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在我國風電數年間急速成長的背景下,多數企業集中于設備制造,而風電產業的研發平臺和公共技術服務體系遠遠沒有跟上行業的發展步伐,有效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研發體系尚在襁褓之中。周鶴良表示,風電產業的公共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是國家行為,應由政府來主導。
對此,周鶴良提出了以下建議:完善標準體系(包括關鍵零部件及通用零部件),完善質量認證體系,電機必須作負荷試驗,葉片必須作靜態、動態疲勞試驗,變流器必須作模擬試驗、仿真試驗和實載試驗;建立南方、北方國家級試驗風電場,新型風機必須強制性作現場壽命試驗;建立產學研自主創新平臺——國家級風電技術中心,加速消化吸收再創新進程;借鑒荷蘭kM模式,建立國家級風電關鍵零部件測試中心;建立國家實時風機運行監控中心,以收集風速變化、溫度波動、濕度、電網故障、電量數據;建立國家風電信息中心,健全信息統計制度,統一發布權威公告;全面培養風電人才,包括風電設計、工藝及安裝、調試、運行管理等各層面的技術研發人員、管理運營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解決風電人才緊缺問題。
第五,風電技術服務業需大力發展
“目前,我們風電行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風電場的運行管理水平太低,風電建設大都是重視裝機,而忽略了運行。”周鶴良走訪過一些風電場,他發現,“無論是維護、維修能力,還是保養、管理能力都跟不上。”
周鶴良建議要探索組建專業性的風電運行技術服務公司,建立風電場維修工廠和區域風電場備件庫,發展現代風電技術服務業。這就類似房地產領域里的物業管理,專門有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為業主提供全套的社會化服務。
第六,海上風電要謹慎推進
現在,海上風電正在成為中國風電領域的新寵。雖然海上風電具有風能資源非常穩定、不占用土地資源、對環境影響很小等優點。然而相對于陸上風電而言,海上風電場建設不僅投資大、技術難度高,而且還要面臨海上浮冰、臺風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帶來的風險。
“中國發展海上風電首先就面對著技術、設備可靠性和項目開發經驗的制約,”周鶴良表示,開發海上風電我國還是新手,需要謹慎對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優先考慮開發距離負荷中心近、風能資源條件特別好的近海示范項目。同時一旦決定開發,應適當提高開發規模,盡可能利用國內最為成熟的技術和裝備。海上風電投資是陸上風電的2.5倍,而且海上風電設備維修費用極高,因此要求海上風電整機設備必須具有極高可靠性來保證。
周鶴良強調,風電作為新生產業,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但這是產業本身發展過程當中的問題,是前進道路中的矛盾,決不能因為這些問題而因噎廢食,否定風電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周鶴良分析,風電產業還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進入到成熟期。進入成熟期的標志就是以上矛盾能夠得到基本解決,不存在突出的矛盾了。“另外進入成熟期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風機年運行時間能夠超過2000h,”周鶴良講,“現在全國風電場中約有1/4的風電機組處于閑置狀態,利用率達不到理想要求。按照幾個有代表性的風電場測算,風機年運行在1800h左右,才有盈利,風電不能老是虧損,否則就沒有發展后勁。”
“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這五年,我們解決了兆瓦級風電從無到有的問題,”周鶴良最后強調,“而下一階段,我們將解決風電的優化發展問題。只要我們循序漸進、穩健地發展風電,避免大起大落,風電產業必將氣象一新,成為實現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的一支重要力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