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高漲的新能源投資熱潮,一邊卻是海量的清潔電能無法并網而被浪費;作為一個富有發展空間的新興產業,近年來卻引發了大量的質疑……,經歷了數年井噴式增長的中國風電產業,開始出現了諸多亂象,并糾結在一起,成為中國風電發展道路上不可迂回的迷局。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頒布,明確支持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在配套政策支持下,中國風電規模化發展開始起步,并以令人咂舌的速度一躍成為世界風電大國。
與其他產業相類似,我國風電的發展也不免脫俗地染上了發展—治理—再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頑疾。2009年風電被有關部委列為產能過剩行業,坊間更是有以風電“瘋了”的觀點來撥點輿論。
但是,風電真的是病的不可救藥了嗎?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我國風電專家、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周鶴良先生。
周鶴良首先歸結了當前我國風電發展的幾個突出矛盾:
第一,風電并網難
目前風電并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突出瓶頸。風電的特點決定了其負荷難以保持穩定,更不可能與用電負荷同步變化,必須有其他電源承擔適應風電負荷變化要求,增加發電調整能力、調峰能力和儲能能力,這就要求優化電源結構,增加抽水蓄能機組的投運,加大調峰電源建設規模。“因此風電的發展要進入整體電力發展規劃,加大電網建設的投入。”
另外,要加強測風的研究和預報。現在,全國已經建成400座測風觀測塔。“但是這遠遠不夠,對風能規律性的研究要進一步加強,”周鶴良認為,“要建立風電的預測和預報體系,促使風電場和電網企業實現協調合作。”此外,周鶴良強調,“國家要考核上網電量,不要考核裝機容量。因為裝機容易,而并網難。”一旦上網電量達到考核指標,國家要對各個環節的單位進行獎勵,提高積極性,包括風電場、電網公司等,特別是電網公司。“因為風電并網,主要依靠電網公司來推動。”
現在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多是當地電網系統小,用電負荷少,對風電的消納能力不足,這就看出我國跨區電網互聯規模小,不利于風電在更大范圍內消納。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加大跨區聯網建設的力度。
周鶴良指出,發展風電要并網與非并網同步并重發展,形成多元化、均衡化的發展格局。在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大風電基地,建設大電網,還要因地制宜建設中小風電場,滿足偏遠、交通不便地區的用電需求。
第二,整機廠產能過剩
目前,國內風機整機廠家眾多,全國已有上百家風電整機組裝、制造企業,而市場總份額的60%主要集中在金風、華銳和東汽手中,這三家是國內具備年產200萬kW以上的企業,剩下的40%市場份額為近百家產能較低的整機廠所激烈爭奪。
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工信部2010年3月發布了風電設備制造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以提高風電設備的準入門檻,壓縮過剩產能。同時,國家電網也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入網規范。對此,周鶴良認為,壓縮過剩產能既要著眼于容量,更重要的是要向提高設備質量、性能、水平等方向努力。
第三,設備可靠性問題突出
近幾年在政策大力支持下,通過技術引進,我國基本掌握了兆瓦級風電機組制造技術,初步形成了葉片、齒輪箱、發電機和控制系統等主要部件的風電設備產業鏈,但是由于大多數風電企業重制造、輕創新,重引進、輕吸收,使風電的關鍵設備及核心技術受制于國外,風電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軟肋,設備質量特別是關鍵部件的質量亟待提高。再加上我國風電產業急速發展,大量風機匆忙上馬,設備從研發到實際運行的時間大大縮短,這樣由于研發技術準備不足而導致風機在運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周鶴良指出,設備可靠性問題將是影響我國風電發展的巨大隱憂,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必須注重風電的整機優化和主輔匹配,在提高設備可靠性上要下大功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