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籌備過程中,上海世博會就以10項紀錄入選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的世界之最。這10項紀錄包括:參加國家和組織最多,志愿者人數最多,自建館數量最多,首次同步推出網上世博會,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世界面積最大的生態綠墻,世界上單體量最大的公廁,保留園區內老建筑物最多,世博會園區面積最大,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矩陣。
而從正式開園迎接各地賓朋開始,這些紀錄就都變成了吸引世界各個國家、國際組織和普通民眾的繽紛亮點。除此之外,亮點還包括汶川大地震之后出生的10只“大熊貓寶寶”入住世博會;世博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萬場次、平均每天有100多場的精彩文藝活動;通過設專門展廳和一系列主題活動宣傳的“低碳世博”理念;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設立,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作了極佳的詮釋。這個最佳實踐區是一個模擬城市生活、工作、休閑、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綜合街區,不僅集中展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城市為“生活更美好”而做的各種成功的實踐方案和實物展示,還為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個分享城市發展經驗的平臺,使人們對未來城市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對城市文明增添了更多的期待。
正因為如此,上海世博會還吸引了700多家國外媒體、600多家國內媒體的1萬3千多名中外注冊記者。全世界媒體的云集、各國友朋的紛至沓來,上海世博會舉世矚目。
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的基本印象與總體評價,具體包括政治形象、經濟形象、文化形象、科技形象和社會形象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一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成果的綜合性展示,上海世博會完全有能力承載展示、詮釋、豐富21世紀“中國國家形象”這一宏大主題。
世博會與國家形象之橋
上海世博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每天吸引著數以十萬計的游人流連、穿梭,海內外專家學者亦對此“大事件”有著不同視角的關注和解讀。
統一于“世博會背后的中國國家形象”的主題之下,將上海世博會與北京奧運會作縱向比較,并且對上海世博會透射出來的國家形象內涵作橫向性深入挖掘,學者與有關權威人士重點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將向世界傳遞怎樣的訊息?政治中國、經濟中國、文化中國和生態中國在世博會上分別會有怎樣的體現?海內外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往屆世博會親歷者、上海世博會展館設計師、上海世博會顧問專家組成員、資深媒體觀察員及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研究者,從各自專業視角和偏好,對世博會與國家形象二者的關聯進行深度解讀。
強調公民參與對于國家形象展示和塑造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鑒于國家形象的相對抽象性,其載體往往是公民的日常表現,特別是在國際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因此,國民素質的切實提高,需要從培養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等細節入手。中國人民大學金正昆教授就非常關注公民參與對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作用,還就中國民眾缺乏國際交往經驗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華東師范大學齊衛平教授也強調了國人的文明舉止、國民素質對展示一國國家形象的正面意義。
充分肯定上海世博會在展示、深化、豐富中國國家形象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與北京奧運會相比,世博會以其自身獨有的優勢對國家形象展示和傳播更具長久功效。中國社會科學院吳白乙教授就從國際政治視域中世博會的功能變遷和中國舉辦世博會的象征意義角度,強調世博會對提高中國國家形象會產生長遠的影響和長久的功效。但學者們同時認為,不可過分夸大這種正向作用,面對與之俱來的風險和挑戰,亦應保持平和心態、冷靜應對。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國內各省區市館總評專家陶鴻先生所言,通過匯集高新科技和燦爛文化藝術的世博會,中國可以看到進步,更應看到差距和不足。
冀望上海世博會能夠實質性地推動中國全方位地走向世界,使中國由外而內地散發美麗、綻放魅力,從而成為開創中國國家形象全新面貌的新契機,成為“中國夢”的開篇序幕。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兼職教授吳旭也期待著世博會能夠為中國國家形象的現代性提供注腳。
祈愿上海世博會能夠成為跨越不同民族、國家、文明和種族藩籬的一次世界人民大團結、大融合,辦成溝通心靈、增進友誼、加強合作、共謀發展的和諧盛會,為現今全球金融危機陰霾籠罩下的人們帶去和平、友誼和祝福。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認為世博會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對促進人類文明融合、和解將起到助推的作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員黃保羅也認為,世博會將是中國擺脫近代以來的民族悲情意識、重塑“文明之邦”形象的重大契機,并希冀世界的和平、和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