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胸懷的中國實踐
此次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合作會議,相關各方的立場與訴求能否找到共同交匯點,一樣為世界所期待;能否取得成果的又一關鍵要素,是各方能否摒棄在前兩次會議上堅持的己見,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的議題。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容不得過長時間的討價還價,現在就必須行動,不作為的明天代價將會大大超出今天行動的代價。從另一方面說,應對氣候變化,走低碳之路的探索,將告訴人們未來增長模式的答案。多年來,討論氣候變化的核心是代價,但鮮有看到轉型為低碳社會可挖掘的潛在的經濟利益。
接受本刊采訪的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強調,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需要新的思維。國際社會有兩個重要的規制來約束談判事件:第一,聯合國憲章規定: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第二,WTO規定:市場經濟是世界上唯一合法的經濟體制。談判之前,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目標,但必須經過談判協商,達成共識,不存在一方獨霸的話語權。
李俊峰指出,“我們在提倡打造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時,要用一種國際的語言、國際的思維。國際交往中,必須先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所以,在他看來,國際交往、國際談判中,應當少提“中國影響”、“中國方案”、“中國價格”這一類的字眼,盡量“去中國化”,國際語言的運用要注重“平等”、“相互尊重”、“協調”、“協商一致”的原則,任何問題都要通過談判來解決。
“我們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考慮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促進共同發展,這才是真正的大國風范。”李俊峰認為,這次由中國智庫舉辦的“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就是一次用國際思維討論國際議題的新實踐。
謀劃中國新能源發展路徑
根據國家的安排,新能源在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間會達到一個相對高的比例。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制訂的目標是,到2010年新能源消費在能源消費中占比10%;到2020年達到15%。
李俊峰認為,目前看來要實現這些目標比較困難,“2009年是經濟恢復調整的一年,在‘保八’的條件下,包括能源行業在內各行業都在開足馬力加快發展,煤炭的消耗就增加了2.5億噸。在這種條件下,要增加新能源的比例,不僅是絕對量的增長,還有相對量的增長,這個目標要實現是很困難的。”
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中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能源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何建坤也表示,我國可再生能源、核能發展迅速,比重持續增加,但相當長時間內仍不能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量仍會繼續增長。
從2005到2008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近60%,占一次能源比重由7%上升到8.9%,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長速度和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但同期煤炭消費量仍增長了26%。今后相當長時期,我國經濟仍會以較快速度增長,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費量仍會持續有所上升。
何建坤指出,實現我國2020年單位GDP的CO2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需比“十一五”期間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僅今后節能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而且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實現相同的能源強度下降目標所需要的節能絕對量也要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量也要增加。
據何建坤測算,“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附加投入約為1.5萬億元,“十二五”期間要增大到1.9萬億~3.4萬億元,且其中依靠項目本身收益不能收回投資的資金投入也要由“十一五”期間的20%上升到“十二五”期間的40%。
“有人說,中國在新能源方面只要有條件就能做得更好。其實,我們已經盡了很大努力了,即使有條件也會很艱難。”在李俊峰看來,要實現“十二五”期間規劃的12%的目標有相當大的困難。“但是又不得不盡力爭取,如果‘十二五’期間完不成這一目標,那要完成到2020年達到15%的目標,剩下的時間里任務就更加艱巨了。”
而這些課題的破解路徑,也已經成為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議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