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低碳足跡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同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同月,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呼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同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2010年3月,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
低碳詞庫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指大氣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并重新發射輻射的一些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又稱“花房效應”,指地球表面變熱的現象,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節能減排(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指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出自我國“十一五”(2006年—2010年)規劃綱要。
低碳(low carbon):指更低的溫室氣體排放。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8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提出個人“低碳生活方式”的概念。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并正式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為“改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