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
有研究表明,全球房地產及相關領域造成了70%的溫室效應,建筑施工、使用以及建材生產過程都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在中國,目前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個比例將迅速擴大。推行建筑業發展低碳模式已經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領域。
目前我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北方采暖地區現有居民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管理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工作等。到現在為止,全國已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21.2億m2,占城鎮既有建筑總量的11.7%。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建筑能耗將降低到7.54億噸。中國建筑行業的低碳發展主要體現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推廣方面。綠色建筑的“綠色”主要體現在能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減少污染上,它的推廣采用能帶來巨大的低碳效應:節能30~50%;減碳35%;減少廢物排放70%;減少水資源利用40%。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已經在行業內逐步體現。綠色建筑的推廣將不僅能降低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綜合成本,降耗減碳,提高投入產出效應;而且能夠帶動諸多上下游企業對生產和使用低碳產品的追求。
低碳發展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是一次實現轉型的大機遇。可以密切關注國家政策走向,及早開展低碳(綠色建筑)技術的研發和試點工作,加快節能技術、提升能效技術、可再生材料技術以及減排技術等房地產領域內低碳關鍵技術的創新,并可以考慮把低碳生態建筑納入到營銷考慮之中。要把企業的低碳轉型變成一次機遇,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家電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冰箱和電視等家電市場需求一直都處于旺盛期。2000年至2007年,中國居民生活用電量年均增長11.7%。居民生活用電在節能降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家電能耗普遍占據很大比重,因此世界各國政府都把家電行業作為一個重要節能減排的領域。它們紛紛為家電—尤其是能耗大戶的空調、冰箱等,制定了嚴格的家電設備能效標準,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不允許在本地銷售。
中國近年來也出臺了一些家電設備的能效標準,對其節能性能提出了強制性要求。因此,家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對低碳發展趨勢有清醒的認識,關注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積極創新,引導消費意識和習慣的轉變,引領全行業的低碳發展。
一些國內企業為了適應節能減排政策的要求,已經開始探索低碳發展之路,從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產品定位、市場營銷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研發、生產和銷售節能環保家電產品。在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對于中國大部分家電企業,在探索低碳發展的道路上,普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盡快突破節能核心技術并加以運用;二是在中國綠色消費環境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國內消費者多以價格為主要考慮,導致價格較高的節能產品無法大批量銷售生產。這有待于國家節能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可再生能源產業
氣候變化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能源消費時導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為了免受氣候變暖威脅,各國紛紛從政策和技術層面尋求減排溫室氣體的有效措施,在能源消耗無法避免的前提下,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除大水電外,2008年全球估計有近1200億美元被投入到新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與供暖裝機容量中來,其中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各占30%,其余主要投向生物質發電和農村沼氣以及生物液體燃料等。另外還有150~200億美元被投入到大水電項目中去。
中國政府很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水電、農村沼氣、風電、太陽能和現代生物質能等都蓬勃發展。到2008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總計約為2.5億噸標準煤,約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的9%。按照中國制定的戰略目標,這一比例2010年將提高到10%。
除水能外,中國資源豐富、且近期利用技術較成熟,開發潛力較大的還有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地熱和海洋能利用等在中長期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作為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已經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一系列政策法規和國際投資機構資本的推動下,尚德公司、皇明公司、中復連眾和龍源集團等國內優質企業紛紛快速崛起,越來越多國內企業加入到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中來。
目前,可再生能源產品的高價格依然是制約市場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以致產品發展過多依賴政策扶持,阻礙了大規模地推廣應用。由于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規模生產和技術創新,而受到知識產權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轉讓效果并不理想,導致成本下降速度緩慢,大面積應用進展受到拖累。
綜合來看,中國具備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豐富資源條件和一定的產業基礎,近年來的可再生能源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中一些技術已經達到或接近商業化發展水平。可以預言,今后5~10年將是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大規模利用的起步階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