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廣州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情況,廣州市包括周邊的幾個城市的出口量很大,出口量面臨著一個碳關稅的問題。
比如說,佛山是全中國最大的陶瓷制造業基地之一,其產品生產過程中也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他要知道碳是在什么地方排放的,要加入自愿的碳披露,把企業的排碳的家底理清楚。
再比如江門,江門有很多的綠色造林,這一塊做得非常好。評比中國二線城市環境,現在江門排第一。將來中國出現碳市場,江門利用已經領先的位置,怎么把環境優勢變成金融優勢,在整個碳市場當中產生出我們獨特的話語權。這里邊,就有很多文章可做。
不同的行業、企業都要有低碳眼光
記:企業如何來減排,對于企業來講有什么不同的戰略和對策?
黃:不同的行業和企業都應該有低碳眼光。特別是在國家制定了45%的碳強度指標。這個時候作為一個紙廠、水泥廠、鋼鐵廠,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一定是產生碳的。
碳是這么多生產要素中的一個,企業的碳排放在什么地方,怎么進行升級,先把家底摸清。不管是通過交易的手段、碳稅的手段、行政的手段,如果連家底都不清楚,任何措施都不會太有效。
摸清家底之后,看政府有什么樣的政策。中國基本上和世界的碳市場是同步的,大家都在琢磨這個事怎么做,都在琢磨這個游戲規則是什么樣的。
記:我們的農業、林業沒有產生二氧化碳,她們該如何進入碳市場?
黃:在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有一萬個農戶在芝加哥進行碳指標交易,通過所謂的抵扣性碳指標來幫助提高農民收益。美國一個農場主一年的收入是5萬美元,但是他每年賣碳指標,可以賣七八千美元。那我們中國呢?如果我們中國這樣的市場機制形成了,就可使中國的農民進入到這個體系中,既幫助工業企業進行減排,同時也造福農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